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硬化是一种弥漫性的肝损害,其形成是由一种或者多种病因导致的,属进行性的慢性的肝病,在临床上非常常见。肝硬化有很多种类,在我国,肝炎后肝硬化是为数最多的一种,而血吸虫性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则较为少见。处于疾病早期的肝硬化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这是因为此时其身体的代偿能力尚存。到了后期,则会出现肝脏功能受损、门静脉高压等,使得身体很多系统遭受累及。到了晚期,会出现很多并发症,如癌变、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脾功能亢进等。在肝硬化的众多并发症中,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的是胃肠运动方面的障碍。肝硬化在临床上的各种症状与祖国医学中的“鼓胀”、“积聚”、“黄疸”、“胁痛”相类似。目前,是什么引起这种疾病、怎么引起的,都不是十分明确,所以还没有一种十分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本研究的切入点和特色在于,首次运用“靳三针”疗法中的“足三针”穴组调整肝硬化胃肠运动障碍,并从血清胃泌素和血浆生长抑素含量变化方面对其机制进行探讨。研究目的:本课题旨从血清胃泌素和血浆生长抑素含量的变化方面对针刺调整肝硬化胃肠动力障碍的机制进行初步探索,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分组根据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用分层随机法将90例患者分为基础组、吗丁啉组和针刺组。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基础组有5例病例脱落,吗丁啉组和针刺组分别有4例病例脱落,进入统计阶段的基础组病例25例,吗丁啉组26例,针刺组26例。2.治疗方案基础组予保肝等常规治疗。针刺组除予基础治疗外,每日针刺双侧“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穴),使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足三里穴用1.5寸毫针(0.35mm×40mm)刺入约1.2寸,三阴交、太冲穴用1寸毫针(0.35mm×25mm)刺入约0.8寸,得气后足三里、三阴交穴行补法,太冲穴行导气同精法,留针30min,每隔10min行手法1次。吗丁啉组除予基础治疗外,口服吗丁啉l0mg,3次/d,餐前30min服用。干预时间为2周。3.观察和指标检测1)消化道症状积分的观察对腹胀、嗳气、恶心、呕吐、早饱、厌食这6大症状按症状学积分统计法进行治疗前后的记录,以症状的无、轻、中、重度分别判为0、1、2、3分,6项症状积分之和为总积分,满分为18分。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症状积分降低>80%;有效——症状积分降低500%—80%(不含50%,包含80%);无效——症状积分降低≤50%。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血清胃泌素和血浆生长抑素含量的测定测定受试者治疗前后血清中胃泌素和血浆中生长抑素的含量。具体方法是:晚餐后禁饮食,清晨空腹采肘静脉血5ml待测。检测生长抑素的血样加入依地酸二钠和抑肽酶抗凝。将血样在低温的条件下高速离心,把血清、血浆分离开来,保存在-20℃的环境中。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胃泌素和生长抑素的含量。4.统计方法本研究使用SPSS16.0软件,疗效统计采用Ridit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三组计量资料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然后进一步两两比较。研究结果:1.消化道症状积分的观察治疗前吗丁啉组、针刺组分别与基础组比较,其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针刺组与吗丁啉组比较,其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吗丁啉组、针刺组分别与基础组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针刺组与吗丁啉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基础组、吗丁啉组和针刺组治疗后分别与自身治疗前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具体到各项指标,针刺组对呕吐、嗳气、腹胀的疗效与吗丁啉组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比吗丁啉组更优,而在早饱方面,两者的疗效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2.疗效统计经Ridit分析,基础组与吗丁啉组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基础组与针刺组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吗丁啉组与针刺组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血清胃泌素含量测定治疗前吗丁啉组、针刺组分别与基础组比较,其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针刺组与吗丁啉组比较,其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吗丁啉组、针刺组分别与基础组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针刺组与吗丁啉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基础组、吗丁啉组和针刺组治疗后分别与自身治疗前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血浆生长抑素含量测定治疗前吗丁啉组、针刺组分别与基础组比较,其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针刺组与吗丁啉组比较,其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吗丁啉组、针刺组分别与基础组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针刺组与吗丁啉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基础组、吗丁啉组和针刺组治疗后分别与自身治疗前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针刺“足三针”能改善肝硬化胃肠动力障碍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其机理可能是增加血清中胃泌素的含量、降低血浆中生长抑素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