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选文类型鉴别理论下的高中新诗教学探究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l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要解决的是关于高中语文新诗教学的问题。基于当前很多一线教师不会讲新诗,不知道新诗应当讲些什么,学生应该在新诗的课堂上学些什么的现状。本文引入了王荣生的选文类型鉴别理论,试图利用这一理论,为老师们在新诗教学上开阔些视野。并结合一些课例,为老师们示范性地确定部分新诗教学的教学内容。再结合一些文本解读策略及王荣生“依据文本体式来确定教学内容”理念的贯彻给一线教师们建议了几种解读中国新诗的方法。  绪论部分,经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读,发现对新诗教育的研究多是从三个角度入手的:对教材的研究、对中学新诗教学的研究、对新诗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研究。而从王荣生的选文类型鉴别理论入手做新诗教学研究的还少有涉猎。  第一章,对涉及到新诗的一些基础理论做了介绍。包含的内容有:新诗的概念及命名、新诗的文体特点。  第二章,对高中语文现行几个版本教材中的新诗选篇做了统计分析,并探究了新诗的选文标准。  第三章,对选文类型鉴别理论在新诗教学中的运用做了研究,先是介绍了王荣生的选文类型鉴别理论,又对各类选文的功用做了分析。  第四章,对课标版高中必修教材中的三篇新诗进行了教学内容上的确定和解读方法上的探究。本文是将《雨巷》划定为“定篇”类选文,将《再别康桥》划定为“例文”类选文,将《大堰河——我的保姆》划定为“样本”类选文进行的教学分析。
其他文献
中学历史学科“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提出,有力地冲击了长期以来我国历史教学的重视教材知识记忆,忽视历史本体研究和学生个性需求的旧的做法,对于全面实现历史教育功能具有重要的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观,已为人们普遍接受。目前,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持续发展的概念已不限于环境学、生态学的范畴,而是逐步扩大到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广
中国自古以来便重视文章的写作。自先秦诸子开始,以写作文章作为“修己”的重要途径,到两汉以后贯穿我国封建时期始终的“以文取士”的传统,写作无疑是汉语学习的重要一环。不管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散文家弗朗西斯·培根曾留下名言:“读书可以培养一个完人,谈话可以训练一个敏捷的人,而写作则可造就一个准确的人。”我国当代作家王小波也屡次谈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