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引入半参数时依AUC方法(semi-parametric time-dependent AUC method)来评估IRF4/MUM1的表达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预后价值。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Meta分析,全面和定量的研究了IRF4/MUM1表达与DLBCL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另一部分是方法应用,使用半参数时依AUC方法来评估,添加一个肿瘤标志物IRF4/MUM1后是否会改善国际预后指数(IPI)对DLBCL患者预后的预测准确度。方法:检索Pubmed,万方和CNKI数据库从建库到2016年12月已发表的关于IRF4/MUM1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有关的所有中英文文献,过程中由两名评价者独立完成文献阅读。提取IRF4/MUM1正常组和升高组总体生存率(OS)的HR及HR95%CI,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其进行合并,考虑到多种因素影响进行亚组分析,采用敏感性分析估计合并风险比的变化情况。在本文中,我们采用半参数时依AUC方法构建关于时间t的AUC(t)函数,使用灵活的分数多项式方法(fractional polynomials model)建模。该方法可以跳过ROC曲线估计,直接得到时依AUC估计量。对于模型参数的估计采用伪偏似然估计法(pseudo partial-likelihood procedure),同时采用总的一致性指标IAUCC(τ)比较两生物标志物间总的预测准确度。结果:Meta分析纳入19篇文章,累积共有DLBCL病例1699例。各研究间无明显的异质性(2X=24.79,自由度df=18,P=0.131,2I=27.4%),合并总效应量HR的值为2.04(95%CI:1.75-2.38),对结果进行检验有统计学意义(Z=9.24,P<0.001)。随后经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IRF4/MUM1是DLBCL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收集2014年1月初至2016年9月底山西省肿瘤医院血液科诊断明确、随访资料齐全的DLBCL病例315例。将IRF4/MUM1加入IPI中,并建立一种新的0-6分的预后评分系统称为肿瘤标志物调整的IPI(T-IPI),并且探讨T-IPI对DLBCL患者预后评价的预测准确度。从IPI和T-IPI的AUC(t)图形及其可信区间可见,随着时间的变化,两预后指标的AUC(t)曲线都在AUC(t)=0.5的直线上方且变化较为平稳,并且明显可见T-IPI的AUC(t)曲线在IPI之上,提示T-IPI对DLBCL的预测准确度要好于IPI。为了确定这种优势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我们检验了总的一致性指标IAUC C(τ)在IPI和T-IPI之间的差异,IAUCC(τ)的估计差异为0.138,标准误差为0.059,得出T-IPI明显具有比IPI更好的预测准确度的结论(P=0.026)。结论:Meta分析结果和半参数时依AUC方法分析结果均显示IRF4/MUM1阳性表达是DLBCL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将IRF4/MUM1加入IPI中可以有助于提高其对DLBCL患者预后的预测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