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A/T/N分型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意义及一例APP变异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fox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全球最常见的痴呆类型,绝大多数AD为散发型,少数有AD 阳性家族史的称作家族型AD(familial Alzheimer’s disease,FAD)。AD核心病理为脑内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毒性老年斑块和细胞内过度磷酸化tau蛋白聚集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可治愈AD,现有的临床药物实验仅在早期患者中显示一定的效果,因此早期诊断至关重要。研究表明AD患者体内一些生物学标记物可先于临床症状发生改变从而提示AD病理的出现,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脑脊液β淀粉样蛋白1-42(β-amyloid protein with 42 amino acids,Aβ42)降低,总 tau 蛋白(total tau,t-tau)以及磷酸化tau蛋白(phosphorylated tau protein,p-tau)升高。目前临床实践中已推广脑脊液生物标记物检测,但针对这些标记物对于AD临床诊断的指导意义缺乏量化指标来系统评价,且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尚缺乏此类研究。第一部分脑脊液A/T/N分型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意义目的:探讨脑脊液生物标记物对于诊断阿尔茨海默病及鉴别其它类型痴呆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37名临床初诊为痴呆的住院患者,均进行了脑脊液Aβ42、t-tau和p-tau检测,并根据A/T/(N)框架将生物标记物结果归类解读。神经内科医生在参考脑脊液生物标记物前后分别给出诊断和相应诊断置信度。我们统计了所有诊断的修正情况并比较了不同标记物解读结果对诊断置信度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的初始诊断包括79例AD和58例非AD,脑脊液生物标记物结果最终改变了 28%的患者诊断,最终修正为74例AD和63例非AD。65例存在AD病理的脑脊液生物标记物结果中有81.5%(n=53)的患者诊断为AD,平均诊断置信度提高了 17.5%。37例非AD病理改变的结果使56.8%(n=31)的患者排除了 AD,而35例正常脑脊液生物标记物结果维持了 68.6%(n=24)的非AD诊断,两种情况分别使非AD组最终增加了 9.8%和7.6%的诊断置信度。结论:本研究通过诊断置信度这一量化指标首次在中国汉族人群中探讨了基于A/T/(N)分型的脑脊液生物标志物对于诊断AD及其鉴别诊断的临床指导意义,证实了参考脑脊液生物标记物有助于增加AD的诊断信心和排除诊断。第二部分一例APP变异研究目的:我们描述了一例中国FAD家系中筛查到的遗传变异,并对其中致病性不明的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基因变异进行了初步功能研究。方法:本研究对一例中国FAD家系进行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对筛查到的变异位点通过ACMG指南进行致病性判读,并对致病性质不明的一例APP基因变异采用了蛋白印迹实验、细胞免疫荧光以及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检测细胞外液Aβ的实验来判断其对于APP功能的影响。结果:该家系先证者中筛查出3个与其临床表型相关的基因变异位点(APP:p.R747C,APP:p.Q48R;NOTCH3:p.F324Y),通过指南判读后2个变异位点归为非致病性,而APP:p.R747C位点为可能致病。体外细胞实验发现R747C变异不影响APP表达和蛋白定位,细胞外液Aβ检测提示和野生型比较,该变异不影响Aβ42生成和Aβ42/Aβ40的比值。结论:从患者临床资料、家系共分离结果和软件预测的结果,我们推测R747C变异可能是本例FAD家系的致病突变,但目前的体外细胞学实验暂未发现该变异对APP蛋白功能的影响,故推测其可能通过其他途径产生致病性,但具体致病机制需要更多基础实验来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能成为目前使用广泛的终端能源形态。但是其储能技术仍然是个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种技术层出不穷,主流的方向有锂电池,超导储能,超级电容器。本文章主要研究超级电容器电极的制备。超级电容器的本质是在电极表面储存大量电荷来达到储能的目的。为了储存大量电荷,各种形貌的电极被制备出来,本文选择铁基化合物材料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第一部分:通过一步水热法成功制备了Ni/FeOOH电极材料。
近年来,日本安倍政府已成为“印太”战略构想最积极的推动者。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明确提出了日本版的“印太”战略——“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并准备将“印太”区域作
2016年4月,四川双流某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养殖场的蝌蚪爆发一种流行性传染病,死亡率近90%,主要临床特征为腹部肿胀,下颌与腹部等体表出血;剖检见腹腔内有淡黄色腹水,肝
目的:对心梗患者发生心室重构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分析心室重构与QT离散度、血浆mi R-125b水平的相关性,通过ROC曲线作出QT离散度、血浆mi R-125b水平对心梗后心室重构的预
土壤中95%以上的氮是以有机氮形态存在,植物无法直接吸收利用,只有通过矿化作用转化为有效氮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因此,土壤有机氮的矿化速率是衡量土壤供氮能力的重要表征,
哮喘是儿童和成人常见的呼吸道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Th1及Th2相关细胞因子的失衡。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是一种炎症细胞因子,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作
恶性肿瘤难以完全治愈及发生复发转移的一个的重要原因是:长时间存在的休眠肿瘤细胞,肿瘤的免疫逃逸现象又是造成肿瘤难以治疗的原因.所以,休眠的肿瘤细胞及肿瘤的免疫逃逸是
目的: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中进化保守的对细胞内错误折叠蛋白进行降解的重要过程,在癌症细胞中尤为活跃。在人低分化鼻咽癌细胞CNE-2Z中,由于癌细胞无限增殖的特性,细胞长期处
目的:对比手术中不同分离难易程度脑膜瘤的T2低信号边缘(HSL)、可强化的T2边缘高信号等边缘信号特征及其他影像学特征,并探讨它们在预测脑膜瘤手术中分离难易程度的价值。方
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WHOⅠ、Ⅱ级脑膜瘤的磁共振(MRI)影像学征象及孕激素受体PR、内皮细胞标记CD34和增殖标记抗原Ki67的表达与脑膜瘤MRI征象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脑膜瘤WHO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