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全球最常见的痴呆类型,绝大多数AD为散发型,少数有AD 阳性家族史的称作家族型AD(familial Alzheimer’s disease,FAD)。AD核心病理为脑内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毒性老年斑块和细胞内过度磷酸化tau蛋白聚集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可治愈AD,现有的临床药物实验仅在早期患者中显示一定的效果,因此早期诊断至关重要。研究表明AD患者体内一些生物学标记物可先于临床症状发生改变从而提示AD病理的出现,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脑脊液β淀粉样蛋白1-42(β-amyloid protein with 42 amino acids,Aβ42)降低,总 tau 蛋白(total tau,t-tau)以及磷酸化tau蛋白(phosphorylated tau protein,p-tau)升高。目前临床实践中已推广脑脊液生物标记物检测,但针对这些标记物对于AD临床诊断的指导意义缺乏量化指标来系统评价,且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尚缺乏此类研究。第一部分脑脊液A/T/N分型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意义目的:探讨脑脊液生物标记物对于诊断阿尔茨海默病及鉴别其它类型痴呆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37名临床初诊为痴呆的住院患者,均进行了脑脊液Aβ42、t-tau和p-tau检测,并根据A/T/(N)框架将生物标记物结果归类解读。神经内科医生在参考脑脊液生物标记物前后分别给出诊断和相应诊断置信度。我们统计了所有诊断的修正情况并比较了不同标记物解读结果对诊断置信度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的初始诊断包括79例AD和58例非AD,脑脊液生物标记物结果最终改变了 28%的患者诊断,最终修正为74例AD和63例非AD。65例存在AD病理的脑脊液生物标记物结果中有81.5%(n=53)的患者诊断为AD,平均诊断置信度提高了 17.5%。37例非AD病理改变的结果使56.8%(n=31)的患者排除了 AD,而35例正常脑脊液生物标记物结果维持了 68.6%(n=24)的非AD诊断,两种情况分别使非AD组最终增加了 9.8%和7.6%的诊断置信度。结论:本研究通过诊断置信度这一量化指标首次在中国汉族人群中探讨了基于A/T/(N)分型的脑脊液生物标志物对于诊断AD及其鉴别诊断的临床指导意义,证实了参考脑脊液生物标记物有助于增加AD的诊断信心和排除诊断。第二部分一例APP变异研究目的:我们描述了一例中国FAD家系中筛查到的遗传变异,并对其中致病性不明的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基因变异进行了初步功能研究。方法:本研究对一例中国FAD家系进行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对筛查到的变异位点通过ACMG指南进行致病性判读,并对致病性质不明的一例APP基因变异采用了蛋白印迹实验、细胞免疫荧光以及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检测细胞外液Aβ的实验来判断其对于APP功能的影响。结果:该家系先证者中筛查出3个与其临床表型相关的基因变异位点(APP:p.R747C,APP:p.Q48R;NOTCH3:p.F324Y),通过指南判读后2个变异位点归为非致病性,而APP:p.R747C位点为可能致病。体外细胞实验发现R747C变异不影响APP表达和蛋白定位,细胞外液Aβ检测提示和野生型比较,该变异不影响Aβ42生成和Aβ42/Aβ40的比值。结论:从患者临床资料、家系共分离结果和软件预测的结果,我们推测R747C变异可能是本例FAD家系的致病突变,但目前的体外细胞学实验暂未发现该变异对APP蛋白功能的影响,故推测其可能通过其他途径产生致病性,但具体致病机制需要更多基础实验来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