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由崇左县动物保护站和扶绥动物保护站合并而成,并在2010年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但在保护区成立以后,未曾对其野生动物资源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为掌握保护区内大中型兽类和林下鸟类资源现状,我们在保护区驮逐片区布设60个红外相机调查位点,于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开展了20个月的连续监测。本次研究结果深入了解了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多样性,为后期的科研工作及保护管理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本次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从相机捕获日和物种数的稀疏化曲线来看,在为期22756个捕获日中,大约5000个捕获日时兽类物种数不再变化,而鸟类物种数始终呈缓慢增长的趋势。分析表明,此次调查研究的兽类取样较为充分,而鸟类仍需增加采样量。2.本次研究共监测到了17种兽类和36种鸟类,包括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和熊猴(Macaca assamensis)两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斑灵狸(Prionodon pardicolor)、猕猴(Macaca mulatta)、原鸡(Gallus gallus)、白鹇(Lophura nycthemera)、蓝背八色鸫(Pitta soror)、仙八色鸫(Pitta nympha)、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蛇雕(Spilornis cheela)、褐林鸮(Strix leptogrammica)、斑头鸺鹠(Glaucidium cuculoides)和褐翅鸦鹃(Centropus sinensis)1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兽类和9种鸟类)。相对多度居于前五位的兽类是:小泡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鼬獾(Melogale moschata)、北树鼩(Tupaia belangeri)和野猪(Sus scrofa);相对多度居于前五位的鸟类是: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蓝背八色鸫(Pitta soror)、褐胸山鹧鸪(Arborophila brunneopectus)和黑冠鳽(Gorsachius melanolophus)。3.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个区域中核心区拍摄到的物种数量最多,实验区最少。三个区域中的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以及拍摄率均无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崇左保护区生态系统较为完整,能为野生动物的生存提供充足的食物。4.本次研究中,不同季节监测到的物种数量、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保护区内不同季节内监测到的兽类和鸟类的种类存在一定差异。这体现了同域分布的物种在不同季节通过改变活动时间和空间来获取更多食物和水源的策略。5.白鹇、紫啸鸫、赤腹松鼠和野猪都是昼行性动物,有晨昏两个活动高峰。但是这四种动物在不同区域内的日活动节律有所差异。鼬獾为夜行性动物,且在不同区域内的日活动节律无明显差异。不同动物的活动节律会因为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主要原因是为了旱季躲避高温并且延长活动时间进行食物的获取和存储。6.本次研究中,鸟兽对不同生境的利用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为兽类偏好于常绿阔叶林,而鸟类更偏好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赤腹松鼠、白鹇和鼬獾对生境的选择没有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