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视野下的身份建构——贵阳石头寨布依族天主教信仰研究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ker1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快了社会转型的步伐,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改变了农村社会既有结构和农民已然生产生活方式。传统农村在享受现代化浪潮带来的经济红利时,却没有相应的文化实力予以支撑,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不适应,导致人们以传统的文化“惯习”去适应现代的社会发展,身份认同出现了危机。  本研究基于贵阳城乡结合部布依族村落石头寨的田野调查,考察了身兼国家公民、布依族族民、天主教信徒、城乡结合部农民四重身份的村民,在社会转型进程中,当固有身份尤其是身为信徒的信仰生态面对冲击时,如何由被动应对走向主动建构的,为何从其多元的信仰体系中选择天主教信仰的,如何调适其信仰,以及如何重新建构其社会身份。  就结构而言,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作为引介性的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起、目的和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采用人类学的方法,描述石头寨的地理空间、民族概况及信仰状况。  第三部分,从“转型”的入手,分析了转型的表现形态,转型对信仰格局的冲击,以及石头寨民众在面对社会转型时的主动应对策略和被动转型情态。  第四部分,首先分析了石头寨民众选择天主教信仰的原因,其次从入教路径的选择、教徒身份的辨识、信仰力量的强化三个方面,阐述了石头寨天主教徒通过天主教信仰实现身份认同的过程,最后论述了现代化对其身份建构的考验,及其身份建构的方法。  第五部分,总结回溯本研究的基本特质、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并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和研究展望。本文对社会转型过程中特定的民族村落天主教信仰生态的被动变革、主动调适、主体建构过程进行把握和探究,重点求证了社会转型理论、信仰需求理论及身份建构理论,希冀为学界此后的研究提供些许镜鉴意义。
其他文献
伴随着对计算表征主义的批判,人们自然要追问:什么是一种更为恰当的研究心智的方式?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本文以“心智机械论进路”和“心智非机械论进路”这两个观念为楔子,
本文首先研究了俄罗斯技术哲学的史前概况,指出整个19世纪至20世纪初技术知识在俄国的传播成为俄罗斯技术哲学发展的前提条件。其次,重点研究了俄罗斯技术哲学的两位思想重镇—
马克思在流亡巴黎时期,写下了代表其新世界观萌芽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异化”思想和国民经济学的思想
该文主要介绍了清代易学大家张惠言的力作《周易虞氏消息》一书的内容,对其中涉及的问题进行了辨析与探讨,并给予初步的评价.文章可分成三部分,即:引言与背景介绍、主体内容
分布式系统中的并行调度一直是一个十分活跃的课题。本文对系统的性能指标和调度技术予以介绍,最后总结了相关研究工作。 Parallel scheduling in distributed systems has
有人说现当代西方哲学由于反对传统的形而上学并把目光转向现实的"生活世界"而不具有形而上性,因此要通过重建形而上学来摆脱由此引发的相对主义.作者认为形而上精神是人的根
本文立足于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高度进步的内在要求,站在哲学的角度,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经济哲学、社会哲学、法哲学、道德哲学、伦理哲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
知情同意是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在人体研究中,该原则的运用对保护人类受试者的权益曾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人们权利意识的增长,医学研究国际合作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各国
诠释学与现代西方科学哲学虽然分属两种不同的哲学传统,但也存在着诸多通融之处,波普尔的进化认识论中就有着十分丰富的诠释学因素.进化认识论在波普尔的科学哲学中占据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