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城市遗存自然山体绿视感知服务效能空间梯度研究 ——以贵阳市为例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m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黔中山地城市内遗存自然山体具有得天独厚的绿视景观资源,但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增,高空生活和工作使人们对居住环境的绿视感知需求越来越高,而城市遗存自然山体相较于城市绿地可以更好地提供三维绿视服务。为探讨黔中城市内遗存自然山体绿视感知空间特征及服务效能,本研究以典型喀斯特山地城市贵阳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GIS空间特征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城市遗存自然山体景观格局空间特征展开系统研究,以期揭示黔中山地城市遗存自然山体空间特征;运用三维地图软件建模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对自然山体周边建筑楼层进行调查,利用绿视率理论、缓冲区分析、空间聚类等理论与方法,测算自然山体绿视量,探明自然山体绿视空间分布规律;采用AHP-熵权组合赋权法、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测度城市居民对于周边遗存自然山体绿视服务效能感知特征,并解析山体绿视服务效能指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贵阳市建成区城市遗存山体绿地类型斑块密度(PD)值最大,为8.53;分离度指数(SPLIT)值为5592.76,高于城市建设用地;平均斑块邻近距离指数(CONTIG_MN)值最大为0.91,聚集度(AI)值也最高,为95.61%,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蔓延度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分别为1.43、0.80、51.35和75.00。在城市尺度上山体斑块面积具有显著聚集特征,但空间相关性相对较弱。局部尺度上,大型和超大型遗存自然山体之间聚集分布特征明显,中小型自然山体无显著空间聚集现象。山体斑块相对高度较高与较低的山体间集聚分布范围变化较为不稳定,城市遗存自然山体相对高度低值主要分布于白云区北部、观山湖区北部以及花溪区南部。(2)水平维度上,山体绿视感知指数均值为18.79%±9.11%。9座自然山体楼层绿视指数均值为30.31%±11.52%,绿视指数最低为NM5(17.13%),最高为NM8(46.53%);近地面水平维度上,城市遗存自然山体绿色景观可视性随着缓冲区距离增大而减小,缓冲步长越大,建筑遮挡可能性越明显;垂直维度上,楼层绿视量随着垂直高度增加呈下降趋势。其中,在36 m垂直空间梯度时,楼层绿视在垂直梯度空间下降趋势最为明显;山体周边建筑在小空间尺度内呈集聚分布,建筑格局随空间尺度的增加呈“离散-聚集”耦合式分布状态。(3)周边居民的职业、收入状况及民族类别对山体绿视服务效能偏好具有显著差异;城市遗存自然山体绿视服务效能具有明显空间匹配性,水平梯度空间上,城市居民对自然山体绿视服务效能感知呈负相关关系,自然山体绿视服务效能感知随距离增大而减弱;在垂直梯度空间上,不同楼层居民对自然山体绿视服务效能感知呈正相关关系,自然山体绿视服务效能感知随楼层高度增大而增强;影响城市山体绿视服务效能的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权重排序为:山体植被状况(C9)>山体绿色覆盖度(C8)>季节变化(C10)>空间舒适度(C7)>空间抗干扰(C6)>居民需求(C5)>视线距离(C1)>居民印象(C3)>居民感知(C4)>楼层高度(C2);空间抗干扰(C6)与建筑高度(C2)、山体植被状况(C9)与山体绿色覆盖度(C8)、空间抗干扰(C6)与居民印象(C3),空间舒适度(C7)与居民印象(C3)、居民感知(C4)等指标之间都有空间关联性,两两关系皆为正相关关系。山体绿视感知服务效能综合评价结果为NM7(尚善御景东北侧自然山体)>NM9(万科云岩大都会东南侧自然山体)>NM8(檀溪谷西侧自然山体)>NM5(檀香山自然山体)>NM3(明诚景怡苑东侧自然山体)>NM2(尚善御景东侧自然山体)>NM1(大人山自然山体)>NM4(观山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然山体)>NM6(锦绣山自然山体)。
其他文献
伽玛射线暴(伽玛暴)是宇宙中最剧烈的放能现象,是伽玛射线在短时间内突然增强而后消失的现象,其自上世纪六十年代首次被发现至今,一直是天体物理学中热门的研究对象。根据其持续时间,可将伽玛暴分为长伽玛暴(长暴,>2s)与短伽玛暴(短暴,<2s)。伽玛暴是起源于宇宙学尺度上的,对伽玛暴的喷流结构的研究,以及对当今主流的伽玛暴探测器所探测的伽玛暴进行比较与分析,可以帮助天文学家们更好地理解伽玛暴的与宇宙学的
科技型特色小镇作为特色小镇的一种典型代表,具有产业内核驱动力强、科技创新速度快、综合社会素质高、体现高质量城镇化发展的特点。从全国特色小镇的数量和分布来看,科技型特色小镇目前占比较少,且发展质量不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应对其规划建设和理论实践加以重视。从国内外文献和案例研究可知,科技型特色小镇的研究存在理论体系亟待完善和更新,缺乏科学和有价值的评估,规划指引针对性不强,难以有效
黑洞最早是由广义相对论预言的一种天体,有着超强的引力以至于逃逸速度甚至大于光速,它是一种有着最极端物理条件的天体,是检验当代基础物理学正确性的理想物体。但是由于黑洞无法直接观测,只可以借助间接的方式对它进行寻找以及研究,因此黑洞的寻找以及研究是天体物理中较难的课题,同时黑洞的寻找以及研究也一直是天文学领域的热点课题。这篇论文使用两种方法对黑洞进行搜寻,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利用五颗食双星极小时刻
我国越来越重视生态环保,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不锈钢产业、电镀产业、铬盐产业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铬固废长期堆积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且其中的Cr元素被氧化后形成的六价铬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渣中的Cr2O3常作为硅酸盐产品的原料之一,并且其中的Ca F2也是一种较好的形核剂。因此本文以不锈钢渣及多种氧化物来调配适当的比例在不同的烧结条件下探索制备
钢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含锌粉尘,含锌粉尘中含有大量如Zn、Fe等有价元素,直接堆放或填埋处理,不仅会造成Zn、Fe等有价资源的流失和浪费,还会增大环境的负担。基于我国锌矿资源的紧缺,如何实现高效利用含锌粉尘二次资源成为关键问题,真空碳热还原含锌粉尘能一步法实现Zn与粉尘中其他有价金属元素有效分离并获得高纯金属锌。本文以电炉含锌粉尘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水浸预处理及真空碳热还原实验研究,获得
危岩崩塌是贵州山区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贵州省高速公路多数通过山区,在高速公路两侧存在大量的危岩与崩塌落石。危岩的存在威胁着高速公路的安全运营。本文以仁赤高速红层段危岩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现场调查结合无人机调查两种方式对沿线12个危岩边坡21个危岩进行详细调查,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及无人机三维模型解译结果对研究区危岩分布规律及危岩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并对研究区危岩变形破坏控制因素及变形破坏模式进行
平缓倾内斜坡在贵州境内广泛分布。贵州山区采动斜坡变形失稳灾害频发,其斜坡变形破坏机制复杂。良好的临空面是西南采动斜坡的显著特征,因此研究临空面对采动斜坡的变形破坏的影响规律,对此类斜坡失稳破坏的早期识别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大量资料收集基础分析上,选取四个典型平缓倾内采动斜坡变形破坏实例实地调查,认识到临空面性状特征(高度、坡度)是影响采动斜坡变形破坏规律的重要因素。因此设计临空面高度、坡度不同组合
大气降雨是松散堆积体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研究降雨条件下斜坡的渗流及变形破坏规律,对滑坡的监测、预警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贵州省思南县下街滑坡为研究对象,基于地质环境调查及土体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构建土柱降雨渗透模拟试验、稀土元素示踪试验、斜坡降雨模拟试验及数值分析试验(Geo Studio),重点关注斜坡土体组构演化特征,并结合c-特征曲线模型、土-水特征曲线模型及非饱和边坡稳定性分析模型,研究降
为解读京杭运河张秋古镇的景观发展价值,依托其运河遗产、黄河湿地、水浒旅游等资源优势,提出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景观发展新思路、新方法,完成张秋古镇景观发展的转型,本文对张秋古镇的地理及自然环境、历史及人文环境、街巷及建筑环境以及其他生活生产环境等景观要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自身特色及优势进行了挖掘,对景观的短板及不足进行了研究,结合政策背景及外部环境,对张秋古镇面临的机遇及威胁进行了总结。基于对以上内容
位山灌区沉沙池内有着丰富的湿地、防护林与沙土等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景观意义;但沉沙池的修建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使百姓增收困难,形成了深度贫困区,所以针对池区乡村旅游景观的研究池区村庄脱贫、发展旅游产业有重要意义。与鲁西平原地区聚集型的村庄布局不同,池区内7个村庄随当地沉沙弃土的堆积,不断地进行生态搬迁,形成了稀疏散落的布局。每个村庄被防护林与湿地等资源围绕,具有一定的神秘感。利用池区的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