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凝胶负载大车前苷促烧伤愈合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yuehen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烧伤是创伤性组织损伤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能够造成皮肤屏障的破坏,出现机体防御问题,引发其他疾病。烧伤及烫伤后创面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创面的愈合速度较慢,如加速创面的愈合速度,则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存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本实验通过构建大鼠烧伤模型、制备CMCS/海藻酸盐-PMS水凝胶,研究CMCS/海藻酸盐-PMS水凝胶促创面愈合作用,探讨CMCS/海藻酸盐-PMS水凝胶促创面愈合机制。第一部分,烧伤模型建立。在目前的研究中,制备烧伤及烫伤的动物实验模型,种类繁多,大多数应用火、液体、金属加热或者腐蚀性液体造成创面烧伤及烫伤。但是这些方法没有一个恒定的量化标准,难以在烧伤的时间、严重程度、损伤的面积等方面进行统一。我们构建的大鼠实验动物模型及摸索出来的实验条件实际把控性强,标准统一,能够精确的实施固定的烧伤面积,并且实验结果真实可信,我们认为是可以用于烧伤后创面修复的基础研究的良好的动物实验模型。HE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部分真皮乳头层脱落,真皮中胶原纤维破坏,排序紊乱,部分胶原纤维消失;坏死组织与存活组织间有“白细胞浸润带”;真皮深层中部分皮肤附件残存,白细胞浸润明显,证明大鼠损伤为深Ⅱ度皮肤烫伤。综上所述,HE染色结果表明应用我们实验使用的烫伤仪在温度100℃,时间8s的情况下造成的皮肤损伤为深Ⅱ度烫伤,可用于进一步的实验研究。第二部分,CMCS/海藻酸盐-PMS水凝胶制备。基于羧甲基壳聚糖(CMCS)的水凝胶已被证明可以预防伤口感染,减少炎症细胞浸润,加速胶原沉积。大车前苷(Plantamajoside,PMS)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中草药,具有消炎、抗氧化、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本研究采用羧甲基壳聚糖(CMCS)和海藻酸盐复合制备出新型水凝胶,通过负载PMS后拟进一步用于烧烫伤创面的愈合研究。本部分内容包括材料制备及通过扫描电镜和流变仪进行表征及药物体外释放结果检测。实验结果表明,PMS可能影响水凝胶的凝胶化过程。将溶解在乙醇中的PMS应用到水凝胶中,CMCS/海藻酸盐-PMS水凝胶中产生了一定的聚集,PMS缓慢溶蚀控制释放。CMCS/海藻酸盐-PMS水凝胶可用于进一步的烧烫伤促愈合作用研究。第三部分,CMCS/海藻酸盐-PMS水凝胶促创面愈合作用研究。实验表明CMCS/海藻酸盐-PMS水凝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但其对大鼠深二度烫伤创面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在细胞和动物两个层面上将其促愈合作用进行了进一步探索。通过细胞活力实验和划痕创面愈合实验检测其对皮肤细胞的影响,通过大鼠深二度烫伤创面观察其愈合效果。我们的数据表明,含0.25%PMS的水凝胶显著提高了L929细胞的活力和迁移能力。CMCS/海藻酸盐-PMS水凝胶可显著提高创面愈合率,促进肉芽组织增殖和再上皮化,加速胶原沉积。CMCS/海藻酸盐-PMS水凝胶促愈合作用显著,但其深入的作用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第四部分,CMCS/海藻酸盐-PMS水凝胶促创面愈合机制研究。CMCS/海藻酸盐-PMS水凝胶可显著提高VEGF、CD31、α-SMA和胶原Ⅲ蛋白的表达,降低胶原Ⅰ蛋白的表达,该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了CMCS/海藻酸盐-PMS水凝胶在促创面愈合中的分子基础。进一步检测发现,CMCS/海藻酸盐-PMS水凝胶能够显著降低了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促进IL-10的基因和蛋白表达。为阐明其调控机制,通过western blot和PCR的方法检测了IRF1、TNF-α和NF-κB信号通路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表明,CMCS/海藻酸盐-PMS水凝胶能够显著降低了IRF1、TNF-α和NF-κB基因和蛋白的表达。CMCS/海藻酸盐-PMS水凝胶可通过减少炎症反应和增加血管生成和胶原沉积来加速大鼠烫伤创面愈合,其机制可能与调节IRF1、TNF-α和NF-κB信号通路有关。综上所述,以上研究内容探索并建立了深二度大鼠烧烫伤模型,通过制备CMCS/海藻酸盐-PMS水凝胶寻找新的创面愈合有效方法,对烧伤大鼠的创面愈合作用系统研究表明,CMCS/海藻酸盐-PMS水凝胶可加快烧伤大鼠创面肉芽组织成熟,促进创面愈合,其可能机制主要是:改善造血功能,增加肉芽组织浸润及相关生长因子分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和胶原沉积;抑制炎性信号通路,减少炎性细胞促炎介质分泌,深入机制可能与调节IRF1、TNF-α和NF-κB信号通路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脑血管病是现阶段全世界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影响人类寿命的常见疾病之一。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类型,患病人数约为脑血管病患者总数的80%,其病理机制可能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受阻,进而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造成脑组织坏死、水肿等,影响正常的神经功能。缺血性脑卒中的致死率高,致残率更高,该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可能受到严重的影响。迄今为止,国际上唯一公认的
目的: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是妊娠期特有的一种疾病,也是导致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研究人员对其展开深入研究,目前还没有明确该病的发病机理。文献报道,子痫前期是胎盘缺血性疾病,是由于子宫-胎盘血液循环障碍和胎盘功能缺陷,导致持续性胎盘缺血缺氧而释放大量细胞因子进入血液循环,最终引发母体各种疾病表现[1]。在该病发生前期,细胞浸润程度会对其产生影响,子宫螺旋小动脉
目的: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是发达国家中最常见的妇科癌症之一,且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常见的子宫内膜癌病理组织类型包括子宫内膜样腺癌、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癌、粘液性腺癌、混合型腺癌、鳞状细胞癌、小细胞癌和未分化癌等,其中以子宫内膜样腺癌最为常见。目前,临床上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方案是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放疗、化疗和其他辅助治疗。随着子宫内膜癌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分子靶向药物
目的: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尤其在发达国家更为常见。据WHO统计,目前全球患有哮喘的人数约为3.34亿,随着哮喘发病率的逐年攀升,推测截止至2025年底全球哮喘人数将上升至4亿。哮喘也是儿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在儿童残疾调整生命年(DALY)中,它位居全球前20位。因此,哮喘给全球健康和经济带来非常沉重的负担。哮喘是以持续存在的气道慢性炎症、气道的高
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作为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虽然绝大多数PTC患者的预后较好,但发生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的患者不在少数,因此,探索并研究与PTC侵袭转移相关的具体分子机制尤为重要。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是细胞内调节蛋白降解等生理功能的重要分子机制。其中,泛素E3连接酶具有识别底物的特异性,在整个泛素-蛋白酶体途
目的:肝切除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这受到在肝切除后功能性肝实质量的限制。未来肝脏残留(future liver remnant,FLR)的体积和功能都决定着肝切除是否安全。在这种背景下,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 and Portal Vein L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
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女性的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生率约11%,常引起慢性盆腔痛、不孕及排便困难。由于其具有复发、组织侵犯、远处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因此备受人们关注。目前子宫内膜异位症无特异性诊断方法,手术治疗的术后复发率极高,药物辅助治疗效果欠佳。因此,深入研究其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机制是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及治疗的关键。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存在多个假说。其中“经血逆流”是最被广泛接受的
研究背景: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IUA)又称Asherman综合征,是严重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常见生殖器官功能障碍性疾病。宫腔手术操作造成的子宫内膜基底层破坏是IUA形成的主要原因。由于宫腔手术的增加,IUA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现已经成为继发性不孕的第二大病因。宫腔镜去除宫腔粘连是较为主要的IUA治疗手段,然而对于部分中重度IUA患者,粘连复发及妊娠率低是目前临床
目的:有机磷化合物是20世纪初被开发的主要用作杀虫剂来保护农作物[1]。急性有机磷中毒是急诊科常见的中毒之一,主要的中毒途径包括经口和呼吸道吸入和摄入以及皮肤接触[2]。多数的有机磷中毒患者来自职业暴露和自杀[3,4]。有机磷中毒对肝,肺,肾,大脑和心脏具有广泛的毒性作用[8]。有机磷中毒目前已知的机制是抑制胆碱脂酶的活性,引起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的大量聚集,过量的乙酰胆碱会导致严重的毒性,刺激毒
目的:从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层面研究先天性白内障致病机制,并探讨对白内障形成机制的干预。方法:根据收集到的18例先天性白内障家系患者的不同表型,选择不同的筛查及研究方式。对于遗传性白内障家系及单纯散发性家系,选择涵盖4813个临床相关基因所有外显子区域的panel或者全外显子测序以筛查可疑的核苷酸变异;对于先天性白内障伴发先天性心脏病的10例核心家系,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及比较基因组杂交芯片检测以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