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一:从正常健康人外周血中提取单个核细胞,用生长因子VEGF165和bFGF培养下分化为内皮祖细胞(EPCs),进行细胞的鉴定并分析细胞形态、数量、绘制生长曲线。研究目的二: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稳定性心绞痛(SAP)与对照组患者外周血EPCs的体外培养、细胞形态、数量和活性的变化,并与冠脉的病变范围、病变程度和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目的三:使用不同浓度的瑞舒伐他汀干预培养SAP患者外周血EPCs,探讨不同浓度的他汀类药物对EPCs数量及增殖、黏附、迁移功能的影响。实验一:选择正常健康人20例,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板,用加入生长因子VEGF165和bFGF及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细胞,7d后对贴壁细胞进行细胞分析。荧光显微镜下鉴定FITC-UEA-I和acLDL-Dil双染色阳性的细胞被认为是正在分化的EPCs;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CD133、CD34和KDR;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生长状态,测定其增殖活性。结果:从外周血中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来的单个核细胞,能在生长因子VEGF165和bFGF的诱导下,分化为EPCs;通过荧光显微镜鉴定acLDL-Dil和FITC-UEA-I双染色阳性的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为CD133+、CD34+和KDR+抗体阳性的细胞为EPCs;用生长因子VEGF165和bFGF培养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后的EPCs具有较好的增殖活性。实验二:选择ACS患者70例,SAP患者56例,对照组49例。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板,用加入生长因子VEGF165和bFGF及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细胞,7d后对贴壁细胞进行细胞分析。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生长状态,测定其增殖活性;细胞培养板贴壁法测定其黏附活性;改良Boyden小室法测定其迁移能力。分析三组EPCs数量及增殖、黏附、迁移能力的改变,及其与不同冠脉病变范围、程度及冠心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⑴SAP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其增殖、黏附、迁移能力受损,同时冠脉病变范围越广泛,病变程度越重EPCs功能受损越明显;ACS患者循环EPCs数量明显增多,但其增殖、黏附、迁移能力明显受损,同时这种改变随冠脉病变程度的加重逐渐加重,而与冠脉病变范围无关。⑵在引起冠心病的各项危险因素中,EPCs的数量减少与年龄、吸烟、高脂血症明显相关;随着危险因素的数量的增加,而EPCs数量明显下降,两者比较呈负相关。⑶ACS患者循环EPCs数量、炎性因子hs-CRP浓度明显增加,两者呈明显正相关;随病变程度加重,Gensini积分的逐渐增高,hs-CRP水平逐渐增高,Gensini积分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性;SAP组与对照组hs-CR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实验三:应用不同浓度瑞舒伐他汀(0.01umol/L,0.1umol/L,1umol/L,l0umo1/L)对SAP患者EPCs进行干预培养,观察24h、48h、72h EPCs数量及增殖、黏附、迁移功能的改变。结果:瑞舒伐他汀干预培养能明显增强体外培养的SAP患者EPCs的数量及其增殖、黏附、迁移能力。随瑞舒伐他汀浓度的增加,EPCs的数量增加及其增殖、黏附、迁移能力增强越为明显,在浓度为1umol/L时达高峰。同一浓度瑞舒伐他汀作用下细胞数量及其各项功能与培养时间的长短无关。结论:1、成人外周血中提取的单个核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培养成为EPCs。2、SAP患者外周EPCs数量减少,同时其增殖、黏附、迁移能力受损。ACS患者循环EPCs数量明显增多,但其增殖、黏附、迁移能力明显受损。并与冠脉病变程度相关。EPCs的数量减少与年龄、吸烟、高脂血症明显相关。随着危险因素的数量的增加,而EPCs数量明显下降,两者比较呈负相关。ACS患者循环EPCs数量与hs-CRP浓度呈明显正相关。3、瑞舒伐他汀干预培养能明显增强体外培养的EPCs的数量及其增殖、黏附、迁移能力,并在特定浓度时达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