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民收入结构问题研究

来源 :吉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21次 | 上传用户:aptxkid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流动,农民从事非农经营活动收入和外出务工取得的工资性收入逐渐增加,农民收入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不仅有利于土地流转和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而且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近年来,吉林省农民非农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小,非农收入的总量和比例均有待提高。如何为农民非农经营活动和外出务工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而增加农民非农收入是吉林省农民持续增收的核心,也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本论文以吉林省农民收入结构作为研究的主题,共分为八章。其中:第一、二章为论文的理论分析部分,提出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等内容;第三、四、五、六、七章为实证分析部分,第三章分析了吉林省农民收入结构现状;第四、五章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分析了吉林省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因素;第六章分别从粮食生产、非农就业、居民消费和经济增长等方面分析了吉林省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动效应;第七章对吉林省现行农民收入支持政策给予评价,提出了政策改革方向;第八章为对前面研究的总结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吉林省农民收入不论是增量还是增速,都经历了从低速增长向快速增长转变的过程,而且吉林省农民收入的非农化特征逐渐表现出来。但在吉林省农民收入的构成中,仍以家庭经营性收入为主,家庭经营性收入中第一产业占有绝大比重,第一产业的内部结构,种植业一枝独秀,特别是玉米种植业收入占比较大。从收入结构变动来看,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有下降趋势,但是下降幅度并不明显,农民工资性收入逐年增加,所占比重虽然有上升趋势,但是上升的幅度不大,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提升作用不明显。吉林省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幅度不大,占农民收入的比重一直较低,并且近年来呈现下降的趋势。随着国家支农惠农力度不断加大,吉林省农民转移性收入逐年增加,所占比重缓慢上升。(2)基于宏观视角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农民收入结构与“城镇化经济水平”、“非农资本活跃度”、“二、三产业发展力”正相关。这与经验分析相吻合,城镇化发展可较好地推动农民到城镇和二、三产业就业,农民收入结构也得到了相应的变化。农村劳动力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农民非农就业,推动农民收入结构变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趋势和速度,也就是其发展力,与农民收入结构变动有着密切联系。政府对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越大,越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而促使农业生产规模和经营环境整体优化,资源配置更高效,这样会促进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民农业经营性收入增加,导致农民对家庭非农经营性收入和外出务工获得工资性收入等非农收入的获取动机减弱。(3)基于微观视角利用截面数据实证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外部环境一定情况下,农民非农收入会受到农民自身因素、居住地因素、家庭因素的影响。从农民自身因素来看,男性农民非农收入略高于女性;青壮年农民非农收入高于中老年;文化水平高的农民非农收入更高;未婚农民非农收入大于已婚农民。从居住地因素来看,离县城距离近以及居住区附近有非农企业,农民会获得十分有利的增加非农收入的机会。从家庭因素来看,家庭耕种土地越多,非农收入比重越小,而家务负担比较小的农民则因为其有良好的家庭后盾支撑,会勇于尝试非农方面就业,非农收入比重大。(4)对不同类型农民的土地利用效率的研究发现,一定非农收入有利于农户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但是当农民非农收入所占比重超过一定水平时,例如,非农收入超过50%时,农民土地利用的效率会出现下降的趋势,由此可以推论,农民收入结构变动会给粮食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5)吉林省农民收入结构和农民非农就业的变化趋势相同,从实证结果来看,吉林省农民非农就业对农民收入结构变动的冲击作用要大于吉林省农民收入结构变动对吉林省农民非农就业的冲击作用。吉林省由于农民人均耕地资源较丰富,农民非农收入的增加并不能够让农民放弃农业经营。而且,随着国家支农惠农力度的加大,农业各种补贴也使得农民经营农业的积极性增强,导致农民放弃农业经营转向其他职业的机会成本变大,农民并不愿意放弃农业经营去转变职业角色。另外,近年来吉林省乡镇企业经营出现了衰退的现象,乡镇非农经济的不景气也让想放弃农业经营的农民失去了安全感,农民对职业转换的意图更加淡漠。(6)在收入结构对消费支出结构的影响方面,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仍然是影响农民基本消费支出的最主要收入来源,转移性收入对农民非基本生活消费支出的正向影响较大,尤其是对农民文化教育方面消费支出的影响处于四个收入来源之首。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农民医疗消费支出的正向影响较大,工资性收入对农民交通通讯消费支出的正向影响最大。(7)实证结果表明,农民非农收入的变化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长期密切的关系。地区经济的发展能够为农民非农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为农民务工收入的增长提供保障。农民非农收入的变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呈现正向影响,但是影响的幅度并不大,说明农民非农收入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更多的表现为地区经济发展对农民非农收入的影响。(8)现行农民收入支持政策对于促进吉林省农民增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粮食支持政策、土地流转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政策仍有完善的空间,垄断式的收储政策制约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临储价格的实施也使得大量的生态脆弱区、湿地保护区变成了玉米种植区,破坏了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下游产业的高成本效应。未来,粮食价格保护政策的改革需要实施目标价格制度,推动玉米后续产业发展。粮食补贴政策实施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了粮食产量,确保了国家的粮食安全。但是实施普惠式补贴,难以激励种粮大户和种粮专业户。同时,补贴力度不足,偏重社会效益,忽视生态效益。未来应实施差异化粮食补贴政策,向专业种粮农民倾斜,促进土地流转,强化生态环境意识,重视农业保险补贴,降低农业灾害与市场风险。同时,中央政府应该加大对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与己有的研究相比,本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新探索和尝试:(1)在研究内容方面,本研究从农民收入结构这个新的视角分析吉林省农民增收,通过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分析农民收入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挖掘农民收入的潜在增长点,是对已有研究的有益补充。(2)在分析方法方面,运用多种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农民收入结构切入,对经济发展、城镇化、人力资本等与农民收入结构变动密切相关的因素进行计量分析,对农民个体、家庭和社区对农民收入结构变动的影响采用累积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弥补了以往研究偏重定性描述性分析的不足,使研究更加科学合理。(3)本文通过研究粮食主产区、老工业基地这样一个背景下吉林省农民收入结构问题,对现行的农民收入支持政策给予评价,提出吉林省农民增收需要中央政府对吉林省区域发展给予政策支持。同时,应该改革玉米临储价格政策,推动玉米后续产业发展。实施差异化粮食补贴政策,促进土地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对吉林省农民增收更加具有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逐步形成了多样化的教学体系。语文小组学习模式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提高课堂效率
<正> 汽车是世界第一商品。汽车工业是全球性的工业。作为汽车工业的重要结构材料与配套材料的铝合金材料,伴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已经并将逐步得到充分开发和广泛应用,其前景
在固体模型材料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固流耦合相似理论,通过大量的配比试验,研制出一种新型的固流耦合相似材料(PSTO),这种材料用砂和滑石粉作为骨料,石蜡作为胶结剂,并配以适量
软件体系结构决定了软件系统的整体构成模式和框架,是通用测试系统最为基础的关键技术之一。研究了面向仪器和面向信号两种模式的通用自动测试系统软件体系结构,包括体系结构
<正> 吉林省左家—土们岭一带,位于长白山地的西缘,具有典型夏绿林特色。关于这一带的鸟类,曾有过调查和报道,但大都针对繁殖鸟。对于晚秋初冬季节的鸟类,则很少专门调查。阐
人工神经网络是二十世纪科学技术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 ,是人类认识自然道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90年代以来 ,国际学术界掀起了研究人工神经网络的热潮 ,但是探讨其哲学思想方
<正> 花生复盖地膜创高产是花生栽培技术改革的新成果。这项新的栽培技术在我省得到迅速推广,1979年仅试盖10亩,1980年扩试了1676亩,1981年发展到32000亩,1982年复盖面积将大
为明确不同剂型的高效氯氟氰菊酯对苹果树桃小食心虫田间防效的差异,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开展田间防治试验。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微乳剂、水乳剂、乳油3种剂型同期防效
新课程标准的提出,给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概念——"文本细读"。细读文本,需要教师对教学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文本拓展,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西部大开发给我国西部旅游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促进了旅游业的大发展。但在西部旅游业大发展的表面现象之后,却掩盖了一个被人们忽视的重要问题,即在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