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力《同源字典》开启了现代汉语同源词研究的新纪元,他给后人指明了考察上古汉语同源词的音义准则,即“音近义通”。王力在编著《同源字典》时,在声音的限定条例上力求克服章太炎《文始》中的不足,掌握的原则很严格,但仍存在旁对转、通转的情况,而且在意义的系联上只采用互训、同训、递训的方法,没有尽可能多地把词与词系联起来,他主张宁缺毋滥,所以在同源词的系联上有些许遗漏。王宁则提出系联同源词不能局限于王力的“三训”(即同训、互训、递训),她提出了“同源词义素分析法”。这种分析方法的作用便是对同源词意义的内部结构进行详细分析。通过这种分析,即可从一组同源词中归纳出词源意义,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构词理据。孟蓬生以综合考察法、义素分析法、平行互证法、层次分析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对同源词语音关系进行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果。旨在总结并继承前人与时贤的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同源词语音关系(声转关系和韵转关系)的全面分析与综合考察,揭示出同源词语音间关系的复杂性和规律性,为同源词的判定与系联提供可靠的依据。黄易青则与孟蓬生的研究角度不同,他从意义的角度出发,对同源词的界定和阐释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为了对同源词有更系统的研究,借鉴王宁、孟蓬生、黄易青等的研究理念,对王力《同源字典》做相应的补充。本文针对王力研究方法和内容的遗漏,通过分上古韵部研究同源词的方法,参考沈兼士的《广韵声系》以声符系联同源词的方法,以《集韵》《汉语大字典》为研究材料,归纳整理出了19组同源词。根据“音近义通”的原则尽可能多的系联同源词,使每组同源词各词之间的意义都相通,且有个共同的“核心义素”。从而完善《同源字典》的收词少、原则过于严苛的不足。本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章为绪论,对从古至今同源词的研究概况进行了梳理,并指出了今后研究应继续努力的方向。第二章为正文,分别列举出了上古鱼铎阳三部中共19组同源词:“过去义”3字、“干枯义”4字、“居家义”11字、“坚固义”4字、“苦义”4字、“粘连义”5字、“容器义”9字、“明白义”4字、“雄性义”4字、“红色义”6字、“惊视义”7字、“行走义”4字、“大义”36字、“离开义”3字、“猝然紧迫之义”7字、“空虚义”10字、“伤义”5字、“光亮义”4字、“边界义”8字。第三部分为结论,对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