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陶俑造像艺术特色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013w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齐是北朝时期最具有影响力的一个朝代,佛教造像艺术在此时期发展到了高峰。陶俑受当时佛教造像的影响,以饱满、自然等人物造型特征和具有中国传统雕塑构建的组成形式,彰显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内涵。通过对北齐陶俑造像语言的分析与研究,有助于理解特定年代中的文化融合发展状况,有助于解释这一艺术形式的产生与由来。从北齐陶俑的造型语言来研究社会、民族、宗教、民俗等人文因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民间艺术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北齐时期的佛教造像语言是学者们很多年来研究的重点,然而,对陶俑造像本质上的挖掘则少之又少。笔者认为,北齐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陶俑作为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产物,对它的研究不能单单浮于表面,而是要从造型入手,挖掘出更多的背景信息,这样才能更好的为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做出客观的表述,而非仅仅局限于对其艺术表象上的主观评述。本文,以大量的实物图片为基础,收集、整理并借鉴了其它学者的研究成果。本着还原历史环境、尊重史实的原则,查阅了大量北朝陶俑造像艺术的历史文献资料,力求以此作为本人提出的观点的合理佐证。首先,论文对造像艺术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追溯。佛教造像艺术虽然产生于古印度,但真正把它推向社会、推上艺术顶峰的仍是中华民族;其次,论文介绍了俑的产生和社会功用,说明了北齐时期俑的社会地位及影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陶俑的种类变的越来越多,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人民生活的精彩缩影,也是考察古代社会生活的宝贵实物资料,同时也为我们今天的历史、考古、服饰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再次,论文逐一分析了北齐时期各类型陶俑的造型语言特征,北齐陶俑造型设计囊括了北朝的霸业、民俗民风、衣食住行等时代气息;最后,论文结合北齐前后不同时期陶俑的特点,研究了北齐陶俑造像的文化内涵。本文从最表层的造型语言到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再由精神内涵发散到社会的宗教、文化、民俗状况,最后,涉及到人们的审美心理领域,力求详实地剖析北齐陶俑造像的内涵精神,为今后的造像研究与专业学习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家庭结构趋于核心化,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这些都使得农村面临严重的养老问题。在当前社会统筹的大背景下,研究反映农户养老问题
近年来,城市已进入了更新再开发的发展阶段,建筑更新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职能和面貌的改变,导致大量旧工业建筑被闲置或废弃,这些旧工业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促进社会进步、加强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础,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国民素质的根本途径,是中华民族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教学装备是促进教育公平
近年研究发现睡眠知觉异常在失眠患者中较为普遍,矛盾性失眠更是以睡眠的主客观差异为诊断标准,囊括于失眠分型中。中医的针灸,作为替代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失眠疗效突出,
漢語中,擁有数量丰富的量詞。從甲骨文時期,量詞就開始萌芽。經歷了先秦兩漢的發展,魏晉南北朝時,量詞系統開始步向成熟。到隋唐五代時,量詞系統更為完備,量詞專職化程度更高,成為漢
法律自产生以来,就以社会的公平正义、社会秩序、社会效率的实现为其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然而,上述各项价值是以利益平衡为基础的。正如罗斯柯·庞德(Roscoe Pound)的所说“
奴婢问题是一个很值得探究的课题。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制度中它始终与封建制度本身相始终,奴婢这个概念不仅代表着一种低贱的社会地位和法定的称谓,而且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有特
本论文以青海河湟地区最著名的佛教古刹乜那寺及其社会文化影响为题,乜那寺地处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寺内有素有青海第一塔美誉的贵德乜那塔,此塔内蓄吐蕃42代藏王热巴坚的发
幼儿新入园,由于生活方式、环境氛围、角色地位的改变,引发了幼儿生活习惯与心理需求的变化,易产生哭闹不安、不愿与老师和小朋友交往等焦虑现象。文章从多方面论述了幼儿园
公众信任对医疗卫生系统运行的意义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发达国家在该领域已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而我国尚未有公众对医疗卫生系统信任的研究。通过全国范围内的大样本调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