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显示,每年我国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寻找和开发一种能有效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药物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我国具有丰富的传统医药资源,其中四大少数民族药之一的蒙药是心血管疾病药物研究的重要资源,山沉香作为其代表性的一种,在内蒙古地区有着长期和广泛的临床应用,值得关注。山沉香为木犀科丁香属植物羽叶丁香Syringa pinnatifolia Hemsl.去皮的根、茎及粗枝,是内蒙古与宁夏地区的特有药用植物,蒙药名’阿拉善-阿嘎如’。蒙医认为山沉香可抑赫依、清热、止痛等,主治胸刺痛,赫依性疾病等,临床用于胸闷气短、心肌缺血等心肺疾病的治疗,但现代科学研究不多。本研究结合山沉香的传统临床应用,采用与临床心梗病症相匹配的左冠状动脉结扎法,评价山沉香乙醇提取物抗心肌缺血的作用,以及相应的作用机制、药效物质分析、体外活性等。具体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一、论文综述:总结了近20年来丁香属植物化学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本属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环烯醚萜类、木脂素类、苯乙醇及其苷类,有机酸以及挥发油等,药理活性包括抗肿瘤、降血压、抗氧化以及抗炎作用等。蒙药山沉香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种药用资源,虽然研究不多,但可预见其具有广泛的医药应用前景。本综述为丁香属植物中民族药尤其是蒙药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二、山沉香总提物抗大鼠心肌缺血的药效评价: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心梗模型,术后连续灌胃给药28天后,心脏超声检测大鼠心功能。结果表明,山沉香能够降低左室收缩末内径(LVEDs),从而显著提高心脏射血分数(EF)和短轴缩短率(FS),有效改善心功能;心脏组织病理学切片显示,山沉香能够显著抑制心肌梗死边缘区炎症细胞浸润,并改善半缺血区心肌纤维化程度。上述结果初步确定山沉香具有抗大鼠心肌缺血的作用。三、山沉香抗小鼠心肌缺血的药效评价:连续灌胃给药7天后,结扎小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48 h后对山沉香乙醇总提物进行抗心肌缺血的药效评价。超声结果显示,山沉香口服80 mg/kg剂量时,能显著保护心肌缺血小鼠的心功能;减少梗死边缘区炎症细胞的浸润和胶原生成,作用机制与抑制环氧酶(COX)活性、调节循环和心肌中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和血栓素(TX)B2的平衡有关。山沉香能够降低血清中升高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水平,显示其具有保护心肌细胞的功能;抑制NF-κB和Jak-Stat信号通路,进一步提示抑制炎症反应是山沉香抗心肌缺血的主要作用机制。四、山沉香不同流分抗心肌缺血的药效初评价:为进一步锁定药效物质的范围,本章对总提物化学分割,经由HP-20大孔树脂和硅胶柱色谱两种方式获得了部位/流分M,X,Y,然后进行抗心肌缺血药效评价。结果显示,山沉香总提取物(T)和中小极性成分为主的M与X部位具有抗心肌缺血活性,能够显著提高缺血小鼠的EF和FS值,特别是对LVEDs有恢复作用;能够降低血清中升高的CK-MB和LDH水平,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病理切片结果显示,总提取物T及M和X流分均能显著保护心肌细胞,降低炎症细胞的浸润程度。上述初评价结果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活性部位及阐明山沉香抗心肌缺血活性的药效物质。五、山沉香活性部位化学表征:通过HPLC-MS-IT-TOF方法对山沉香药效部位的成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山沉香的有效物质主要在中小极性部位,这与其传统研粉服用而非煎煮较吻合。一定程度上也表明山沉香抗心肌缺血的药理作用可能由不同极性的多组分协同所致。六、山沉香化合物体外活性筛选:以LPS诱导RAW264.7细胞产生的上清刺激H9c2心肌细胞作为炎症模型,对山沉香中分离得到的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了抗炎活性评价,发现3个化合物有显著的抗炎活性;采用H2O2诱导H9c2心肌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发现9-humuladien-6-ol-8-one(50)能够显著保护心肌细胞;以H9c2心肌细胞作为缺氧-复氧模型评价,发现5个化合物具有显著的保护心肌细胞的活性。本部分结果为山沉香体内药理提供了部分佐证,但相应的体内研究及机制需要进一步探讨。总之,本课题首次证明了山沉香乙醇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心肌缺血药效作用,阐明了其作用机制与COX调控有关,即通过抑制COX-1和COX-2的表达,进而调节循环和心肌中PGI2/TXA2的比值发挥药效。不同分割方式的药效再评价以及HPLC-MS-IT-TOF定性分析阐释了山沉香的药效物质主要为中小极性成分,如萜类、木脂素等。本研究为进一步明确山沉香抗心肌缺血的药效物质和系统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为山沉香应用于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山沉香用于开发缺血性心脏病药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