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次翻译实践的文本选自吉见俊哉编写的《平成時代》(株式会社岩波新書,2019年5月21日发行)。《平成時代》全书由涵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6个章节组成,约17万字。作者通过斯德哥尔摩的瓦萨沉船博物馆开篇,以泡沫经济破灭、阪神大地震、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后世界形势的不稳定、东日本大地震及福岛核泄漏事故为分界点,将平成时代划分为四个阶段,通过“平成”与“昭和”以及日本与世界的对比,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与总结。该文本属于社会学的历史论说文体。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译者发现文本的特点及问题包括:一、作品内容量庞大,且存在大量的标题及副标题、小标题;二、涵盖领域广泛,涉及日本及海外诸多领域的特殊词汇(不限于人名、地名、概念及历史事件等),且相当数量的词汇并不具有现有的中文对应词汇;三、文本在对“昭和”“平成”两个时代进行对比的过程中罗列了大量的史实,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在翻译的过程中为求作品质量存在文学加工的空间。针对以上问题,译者在标题的灵活翻译、特殊词汇的灵活翻译、适应行文风格的语句翻译方面运用掌握到的各种翻译技巧,力求实现翻译实践的信·达·雅。在标题的翻译方面,通过分析标题的特点及章节、段落的主旨,直译、意译相结合,增译、减译相结合;在特殊词汇的翻译问题上,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以求对内容的完全理解及对作者意图的把握,如接触到ジリアン·テット(吉莲邰蒂)的《サイロ·エフェクト》(谷仓效应)、ナオミ·クライン(娜奥米·克莱恩)的《ショック·ドクトリン》(休克主义)时,一并拜读了两部作品的中文译本;在翻译叙事性强的代表行文特色的语句的问题上,除一般的翻译法外,在遣词造句上反复凝练、推敲,以求最佳效果。通过本次翻译实践,译者将平时所学的翻译理论与方法运用到了实践当中,磨练了翻译技巧;同时,对于加深了对日本战后至平成时代终结这一段历史内众多闻所未闻的事件的了解;而其中,多语种相结合以及社会学角度下的翻译(如同一词汇的段落语境与社会语境)令译者感触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