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楝素,一种作用机理特殊、不易使害虫产生抗性的植物源农药,对温度及紫外光敏感。目前我国市面上的印楝素制剂均为喷雾使用的乳油、微乳剂及水分散粒剂等,限制了印楝素的使用。本文使用在自然环境中容易降解的植物材料肉桂叶和颗粒剂常用载体硅砂作为载体,制备了两种印楝素颗粒剂。评价了根部施用印楝素对斜纹夜蛾、玉米螟及棉花蚜虫的防治效果,并对印楝素在甘蓝、玉米、棉花及土壤中的分布进行研究。为印楝素根部施药防治地上害虫提供参考,为内吸性农药分布性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为药肥一体化提供新的思路。根部施药后,两种印楝素颗粒剂均表现出良好的生物活性,其活性在一定时间内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有所提高,随后减低。甘蓝上,根部施用135 g a.i/ha硅砂载体和肉桂叶载体印楝素颗粒剂后,斜纹夜蛾幼虫表现出显著的非选择拒食活性,且分别在施药后7 d达到46.64%及58.72%。斜纹夜蛾食用根部施用270 g a.i/ha印楝素颗粒剂的甘蓝后,死亡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上升,到施药后12 d分别达到53.33%及80.00%。在玉米上,根部施用270 g a.i/ha印楝素颗粒剂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玉米螟的危害,肉桂叶载体印楝素颗粒剂施药10 d后株防效为47.34%。在棉花上,根部施用135g a.i/ha印楝素颗粒剂对棉花蚜虫的虫口控制具有良好效果,校正防效在施药后7 d分别达到53.34%及86.50%。结果显示,根部施药,印楝素颗粒剂对地上害虫具有缓效的特点。此外,无论是对斜纹夜蛾、玉米螟,还是棉花蚜虫,肉桂叶载体印楝素颗粒剂药效均高于硅砂载体颗粒剂。印楝素颗粒剂土壤分布研究表明,印楝素能分散到土壤中,其含量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印楝素主要集中分布在深度为0-20 cm的土层中,大于20 cm的土层中只有少量分布。结果显示,0-10 cm、11-20 cm及21-30 cm土层印楝素最高含量分别为1.699、0.473及0.134 mg/kg。此外,研究显示印楝素在土壤横向分散行为显著低于纵向。肉桂叶对印楝素的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肉桂叶载体小区中印楝素的半衰期显著高于硅砂载体小区,分别为1.93 d及3.64 d。根部施用印楝素颗粒剂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三种作物不同部位的印楝素含量。印楝素在三种作物的不同部位上均具有分布及消解差异,作物土壤中印楝素的半衰期均低于空白土壤的半衰期。在甘蓝上,印楝素最高含量从高到低排序为茎、根、叶。硅砂载体小区各部位半衰期为2.31-3.15 d,肉桂载体小区为3.47-4.95 d。印楝素在甘蓝内部叶上的最高含量及半衰期均大于外部叶上。在玉米植株上,印楝素含量最高的部位为雄穗,最低部位为叶片。硅砂载体小区各部位半衰期为1.65-3.01 d,肉桂载体小区为2.48-4.62 d。此外,印楝素在玉米不同空间的茎或叶上的含量及消解也存在显著差异。在棉花上,印楝素在根、茎、枝、叶上的含量具有差异。硅砂载体小区各部位半衰期为2.10-3.01 d,肉桂载体小区为3.15-4.33 d。棉花不同位置的叶片上印楝素具有不同的积累消解行为。在三种作物各部位上的测定结果显示,肉桂叶载体小区印楝素含量普遍高于硅砂载体小区,且不同的载体小区各部位上的分布规律存在差异。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根部施用印楝素颗粒剂可用于地上害虫防治,肉桂叶与印楝素混用能显著提高药效。印楝素颗粒剂中印楝素能通过降水等作用进入土壤并可以被甘蓝、玉米及棉花等作物吸收传导。印楝素进入植株后,在不同部位上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特性及消解差异,且不同的载体对印楝素的分布及消解具有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