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重庆市电子产业技能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重庆直辖以来,特别是国家“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重庆市的电子产业获得了蓬勃生机,正健康、迅猛发展,以西永微电园的富士康、英业达、广达科技,两江新区的旭硕科技、纬创科技和仁宝科技等企业为代表的代工厂,以格力电器有限公司、海尔集团等企业为代表的制造企业也在国家的优惠政策下蓬勃发展。到2015年,重庆电子产业成为了重庆的支柱产业之一,对全市GDP的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产业的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尤其是一线中级技能型人才。近几年,重庆市的电子产业吸纳了大量的从业人员,尤其是具有一定技能水平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较大地解决了企业用工难的局面,但无论是一线技能人才的数量还是员工的技能水平都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需要培养。然而,一边是企业对一线员工数量和技能的需求,一边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还不能完全符合企业的要求,两难困境迫使政府、中等职业学校、企业三方不断思索对策,政府出台各种政策扶持企业,对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减免学费、对家庭困难的中职学生进行生活补助,减免住宿费等,用经济补偿的方式鼓励学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从而为企业储备了大量的中级技能人才;中等职业学校也在不断改革,目的在于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中级技能型人才;企业也在转变管理模式,他们采用人文关怀、加薪晋级等方式,努力留住技能人才,并采取各种方式自己培养技能人才。 政府、中等职业学校、企业三管齐下使企业的技能人才需求和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技能人才实现了基本匹配,但还没有实现无缝对接,无论是政府、中等职业学校,还是企业在中级技能人才的培养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政府虽然重视中级技能人才的培养但服务不足;而中等职业教育虽然集合了学历教育、培训教育的优势,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运用,学生动手能力方面较企业从劳动力市场招聘的农民工具有明显优势。但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脱节、师资队伍力量薄弱、校企合作深入不够,从而使得人才培养的供需匹配不够合理,不能培养出完全适应企业需求的中级技能型人才;在企业方面,因工作时间长、企业福利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影响,使得企业一线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吸引力不够,导致企业员工流动性大并形成恶性循环。 政府、中等职业学校、企业三类群体的博弈与协作直接影响着中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数量与技能水平,同时也关乎着中等职业学校、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政府在政策倾斜、经费保障、监督方面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支持和引导中等职业学校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保障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中等职业学校大胆探索,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设置、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企合作等方面有所作为,创造高质量的学习环境,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的中级技能型人才。用人企业在落实职工培训计划、强化校企全方位合作、拓展培训方式方面做出努力,从而进一步强化技能人才的培养,巩固员工与企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