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应用显微内窥镜椎间盘摘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及常规开放腰椎间盘手术(Open Discectomy,O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近期疗效;探讨MED适应征的扩大;对MED及常规腰椎间盘手术的优劣之处进行比较研究,评价不同治疗方法的结果,为临床提高参考。 方法:观察2007年7月~2008年1月期间在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骨腰骶科住院的病人,临床明确诊断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选择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人。A组病人行常规手术,即“开窗”式椎间盘髓核摘除和/或同侧侧隐窝减压术;B组病人行后路显微内窥镜椎间盘摘除手术治疗。①分别对OD组和MED组患者围手术期各项指标进行比较。②分别对OD组和MED组患者在手术前及术后4周、12周、24周采用JOA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标准的方法进行评分,分别记录积分,计算改善率。所有病例于术后4周、12周、24周进行随访,随访包括病人回访、电话和问卷调查等,完成对预定观察指标资料的收集。然后通过SPSS10.0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各组观察指标是否有显著差异,从而比较出两种手术之间的优缺点,最后作出进一步的分析和结论。 结果:①两组比较,手术切口OD组7.16±1.36cm,MED组2.11±0.49cm;手术时间OD组114.65±31.14min,MED组78.20±21.62min;术中出血OD组240.00±88.08ml,MED组132.00±47.72ml,术后引流量OD组206.25±99.09ml,MED组63.25±21.48ml;术后卧床时间OD组81.45±7.26h,MED组34.00±10.86h;住院天数OD组26.80±12.92d,MED组16.30±4.40d。两组比较,MED组患者手术切口小(P<0.01),术中出血少(P<0.01),手术时间短(P<0.01),术后恢复快(P<0.01),术后住院时间短(P<0.01)。②两组术前功能障碍指数(JOA)评分,OD组14.80±3.75,MED组14.40±3.28,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4周、12周、24周JOA评分,OD组分别为19.95±2.82、21.95±2.19、24.70±2.81,MED组分别为21.50±2.2、23.15±1.57、25.50±2.3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MED组4周、12周、24周的手术疗效优良率分别为50%、85%、90%,OD组4周、12周、24周的手术疗效优良率分别为40%、65%、85%,两组近期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MED手术的关键点在于它是以神经根的松解及减压为中心,在达到手术目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脊柱的中、后柱结构。经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腰椎间盘摘除术在保持神经根减压彻底的基础上,采用微创技术,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具有切口小,术中出血少,软组织损伤轻,对腰椎的后柱结构破坏小,术后病人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同时MED具有与开放手术相同的近期疗效,在技术熟练和设备完善的基础上,可逐步在适当范围内扩大MED适应征。目前MED主要可替代常规开窗和部分半椎板切除、椎间盘摘除手术,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