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运用大众文艺形式对劳模的宣传研究

来源 :延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ey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模是典范,劳模是旗帜。20世纪40年代,在陕甘宁边区克服极为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的斗争中,涌现出一大批劳模,他们发挥的带头、骨干和桥梁作用,极大的推动了边区的建设,使边区渡过了难关,实现了丰衣足食。当时的党中央机关报即《解放日报》运用大众文艺形式对劳模的事迹进行了广泛宣传,有力的促进了劳模运动,弘扬了劳模精神。本文在简要梳理陕甘宁边区劳模运动形成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比较详实地论述了《解放日报》运用大众文艺形式对劳模的宣传及其社会作用。本文认为,《解放日报》宣传劳模的大众文艺形式主要是诗歌、秧歌剧、歌曲、美术。这些宣传形式,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对劳模形象的刻画栩栩如生,对劳模事迹的宣扬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广大劳动者易于明白、易于接受。诗歌方面,采用陕北的方言土语、平淡质朴,突出人物的导向性,带动群众认识劳模、学习劳模;秧歌剧方面,在边区秧歌原有的基础上编写剧本,具有易懂、好看、好听的特点,使群众在娱乐中感受劳模精神,进而推动劳模运动的发展;歌曲方面,浅显易懂,多以改编民歌来宣传劳模,带动群众发展生产,建设边区;美术方面,以流畅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劳模劳作的场景和肖像等,使群众认识广大劳模,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从内心尊敬劳动者,进而加入到生产建设的队伍中。本文认为,《解放日报》运用大众化文艺形式对劳模的宣传,在当时产生的社会作用主要是:感化了边区群众,使大家争相向劳模学习,争做劳模;在社会中宣扬劳动者,改变了劳动者的“贱民”形象,形成了崇尚劳动者的社会风气;最重要的是带动群众推动边区生产发展,实现丰衣足食;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边区群众的素质,普及了边教文化,使得群众乐于享受文化生活。
其他文献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河北平原是我国当前水资源供需矛盾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基于位于河北平原2008-2014年11个监测点日尺度的地下水埋深数据,分析了河北平原不同地区的浅层地下水动态变化。结果
晚清早期维新派的西报知识来源,主要有对国内报刊活动的观察和参与、与传教士的交往,以及在欧美游历中对西方近代报刊的近距离观察。但他们议报论报及对西报知识的介绍,大都停留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近几年,我国公路工程无论是规模还是总长度都有了非常大的增长,与此同时,大量的机械设备也在公路工程施工中得到了应用,这提升了公路工程的施工效率。然而,目前我国公路工程
1935年1月,党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史称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本文
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的诉求也日益多元化,党群互动方式也逐渐复杂化。这对于一个拥有8600多万党员、13亿多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大党,所面
“颜色革命”不是一场革命,而是一场低成本、不流血的政变,它对当事国的政治秩序、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西方国家以冷战的思维并打着“民主”的旗号干预和
简述了影响聚丙烯酰胺及其衍生物(PAM)的絮凝能力的因素、PAM在水处理中的使用方式以及它们的助凝效果,介绍了PAM在我国原水、城镇生活污水、放射性废水、重金属废水以及其它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