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学术型硕士培养制度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其自身培养规模的逐渐增大,其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方式已发生了相应的变革,其中最能体现这些变革、也最能引发人们争议的问题,便是学制的缩短。任何一个具体的研究生培养环节的变革,都会有其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历史背景,同时也要符合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本研究通过文献调查、案例分析、专家访谈、实际调研等途径,梳理我国学术型硕士学制调整的历史发展阶段,同时运用教育史中的“社会史范式”研究的相关方法,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断面和不同视角分析各发展阶段中推动学术型硕士学制改革的历史因素。总体来看,我国学术型硕士学制的调整经历了探索与成型、稳定与发展、调整与改革以及深化改革四个发展阶段。研究生教育发展初期,我国博士生规模不足、对质量第一和“独立阶段”特色的坚持以及当时研究生培养条件不足等原因,使得硕士生培养年限偏长,培养要求的学术型特征鲜明,形成了所谓“中国特色”。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政策环境的改变,社会需求趋于多元化,研究生教育体制变革,高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教育经费不足以及研究生扩招等众多原因的作用,学术型硕士生学制偏长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突出,缩短学制的呼声也随之越来越高,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进行,学术型硕士学制的“中国特色”也开始逐渐消解。此外,本研究选取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学术型硕士学制改革的案例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而在实际操作层面对我国学术型硕士学制改革形成直观而又具体的认识,以期对现在正在进行学术型硕士学制改革的高校也形成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