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与生活。黑芝麻色素是源于黑芝麻种皮中的一种天然色素,具有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作用,但是其是否具有抗糖尿病活性尚不明确。论文以炒制前后的黑芝麻色素(Black sesame pigment,BSP和Fired black sesame pigment,FBSP)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对二型糖尿病(The type 2diabetes mellitus,T2DM)模型小鼠的降血糖、降血脂活性,并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色价及得率为评价指标,碱溶酸沉法提取色素的最佳酸沉终点pH为3,在此条件下BSP和FBSP的得率分别为22.97%和10.60%。经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确认,BSP和FBSP均为黑色素。2.通过体外模拟消化降血糖实验,发现BSP和FBSP主要是在小鼠小肠内被消化,且其小肠消化后的产物均有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及α-淀粉酶活性抑制作用,其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分别为45.22±1.15%和30.28±0.50%,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分别为49.13±3.90%和54.34±4.16%。3.T2DM模型小鼠经过四周灌胃BSP和FBSP后,血糖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不显著(p>0.05),多饮多食以及消瘦的症状有所改善,肝肾肿大减轻。而且,两个高剂量组BSP-H、FBSP-H(800 mg/kg/d)小鼠的存活率较模型组分别提高了33.4%和50.0%,BSP和FBSP(200、800 mg/kg/d)可以显著改善T2DM小鼠的血脂紊乱,降低糖尿病小鼠血浆中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的含量。4.在体内抗氧化实验中,T2DM小鼠经BSP和FBSP四周给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显著提高,脂质过氧化物MDA的含量降低,小鼠血浆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尿氮素(BUN)和血肌酐(SCr)的含量显著降低;病理切片显示:与模型组小鼠相比,BSP和FBSP各组小鼠肝脏的肝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细胞坏死、纤维组织增生等均有明显减少;肾脏的肾小球血管扩张充血、肾小球系膜基质增厚、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明显缓解。5.信号通路研究表明,BSP和FBSP可以显著降低T2DM小鼠肝脏糖异生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两个关键酶的基因表达量,且上调p-AMPK/AMPK的蛋白表达量(p<0.05)。与模型组相比,BSP和FBSP给药组小鼠肝脏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及PPARγ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α(PPAR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肝损伤相关的转生长因子-β1(TGF-β1)、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基因表达及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蛋白表达量显著上调。综上所述,炒制前后黑芝麻色素对T2DM小鼠体内氧化应激有积极的调节作用,能有效改善T2DM小鼠糖尿病的症状,有一定的保肝护肾的作用,其中炒制后的黑芝麻色素效果更好,其抗糖尿病活性可能是通过激活AMPK/SIRT1/PGC-1α、AMPK/PPARγ和PPARα/SIRT1/AMPK机制通路共同调节T2DM小鼠的糖脂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来实现,深入的保护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