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城镇化建设工程中县级高速公路网络的建设不断兴起,大量施工路段需要高填路堤、深挖路堑,由此形成的边坡在长期日晒雨淋条件下稳定性问题日益严重。目前,常采用抗滑桩来解决公路边坡问题,然而,抗滑桩及其土拱效应带来的边坡稳定性影响,对其应用提出了挑战,为了优化抗滑桩加固边坡工程效果,需要对抗滑桩及其受力情况进行更加深入的机理分析。本文在探讨桩间距对抗滑桩性能的影响基础上,对边坡工程抗滑桩设计进行研究,分析抗滑桩内部的工作机理,给出了不同连接方式的优化设计方法,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公路边坡治理。考虑到土拱效应,构建了基于传递系数法的公路边坡抗滑桩滑坡推力计算过程并进行了验证工作。同时,进一步提出了针对抗滑桩间距的设计方案,利用四种抗滑桩连接方式对双排抗滑桩设计进行优化,并且将设计方案与某公路边坡实际治理案例进行了综合分析验证。最后得出了可用于边坡抗滑桩支护设计的实际工程中的结论,可以总结得出:(1)前后排的桩顶连接方式能够有效减小后排抗滑桩的弯矩和形变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增强抗滑桩的实际抗滑能力,因此可以作为一种参考方法运用于指导实际的边坡治理工程。(2)四种连接方式情况下,抗滑桩的实际受力情况和形变情况都会受到来自桩排距的影响且对各自的影响基本保持一致,同时随桩的深度变化趋势一致。(3)对抗滑桩采取了控制变量法以确保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运用Matlab软件对前排桩和后排桩之间不同的桩排距分别进行实验计算,发现前后桩顶连接方式和全桩顶连接方式的最大位移相对同排桩顶连接和无桩顶连接两种方案较小。图[33]表[7]参[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