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外生态旅游业的兴起和成熟,我国各大城市和地区也相继提出了要进行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社区居民作为旅游发展重要利益主体之一,旅游地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当地居民的支持。社区居民对旅游带来的经济影响、社会文化影响和环境影响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基于居民感知和态度视角,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法设计问卷,研究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北坡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本文首先对社区居民社会特征与社区居民生态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之间进行差异性分析。性别群体间的差异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其他5项特征(年龄、收入、职业、受教育程度、居住时间)指标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学历和居住时间对生态旅游影响感知均无显著差异;而居民对生态旅游感知在年龄、收入和职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社区居民对长白山生态旅游影响的态度在年龄和居住时间方面均没有显著差异;而在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因子分析共剔除了三个指标,分别是X23钱大部分让外地人赚走了、X28当地居民的家庭相处模式发生变化及亲密度下降、X24破坏了本地宁静的生活氛围,从剩下29个指标中提取6大公因子,将它们归纳为社会文化与环境积极因子、社会文化与环境消极因子、经济积极因子、经济消极因子、经济与环境积极因子、社会文化消极因子六类公因子,并进一步分析居民对生态旅游影响的感知特征。经济影响方面,总体上居民对生态旅游经济积极影响感知强于消极影响感知,92.2%的居民高度赞成生态旅游发展显著改善了当地基础设施,但一半以上的居民认为生态旅游发展仅使少数人受益,同时抬高了本地房并使得物价上涨、生活费用普遍提高;社会文化影响方面,总体上居民对生态旅游社会文化积极影响感知强于消极影响感知,93.3%的居民认为生态旅游发展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及地方形象,但61.6%的居民认为生态旅游使得当地外来人员及车辆增多并造成交通堵塞,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环境影响方面,总体上居民对生态旅游环境积极影响感知强于消极影响感知,93.9%的居民认为生态旅游发展改善当地的乡镇面貌和卫生状况,但也有少数39.1%的居民认为生态旅游发展和游客剧增加剧了当地环境污染,如空气和水污染加重、生活垃圾增多等。以测量居民感知的29个指标为聚类变量,采用K-means聚类法,把具有不同感知特征的居民分为五大类群体:热爱者、现实主义者、理性支持者、矛盾憎恨者和憎恨者。研究结果发现,热爱者对经济、社会文化与环境积极因子感知指标持强烈的赞成意见,而对经济的消极影响的感知持一般保守意见;现实主义者对经济、社会文化与环境积极因子感知指标持一般的赞成意见,而对社会文化与环境消极因子的感知持较低的赞成意见,对经济的消极影响的感知持强烈的赞成意见;理性支持者对经济、社会文化与环境积极因子感知指标持较强的赞成意见,仅次于热爱者,而对经济、社会文化与环境消极因子的感知同样持强烈的赞成意见;矛盾的憎恨者对经济、社会文化与环境积极因子感知指标持一般的赞成意见,而对社会文化与环境消极因子的感知持较低的赞成意见,对经济的消极影响的感知持强烈的反对意见;憎恨者对经济、社会文化与环境积极因子感知指标持强烈的反对意见,而对经济、社会文化与环境消极因子的感知保留一般意见。再采用交叉列联表深入分析了不同社区居民类别之间所拥有的人口特征,从人口学特征和居民对生态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的角度,分析居民对生态旅游发展的态度特征,结果发现,即使居民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等人口学特征和对生态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程度不同,但总体上他们支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提出适合长白山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模式和管理体制:第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利益主体之间合作;第二,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减少贫富差距;第三,构建集散中心与乡镇发展互利多赢机制;第四,完善乡镇交通管理模式,缓解交通压力;第五,提高社区居民素质,鼓励居民积极参与旅游发展;第六,注重环境保护意识,加大环境监测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