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一代小说的叙事特征和精神主题研究——以韩东、鲁羊、朱文的小说为例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gang_fl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年的“断裂”事件的发生在当时的文学界造成了非常重大的影响,不过,本论文并不是要单纯讨论“断裂”事件的起始,也不是要给韩东等人作出任何带有褒贬色彩的评价,而是要通过回归“断裂”事件的历史现场来重新认识此次行为,并在分析“断裂”一代作家小说创作的叙事特征和精神主题上来审视他们的文学史意义,即在世纪末的文学转折中韩东等人对中国文学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本文由引言、正文四章和结语组成。具体来讲,正文第一章重点分析“断裂”事件、“断裂”一代及其此次行为的实质和意义。通过本章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韩东等人并没有与传统完全割裂,他们的“断裂”只是为了向主流的文坛体制发起进攻,并通过此次事件来表明自己作为异类的一种存在。但是,韩东等人“断裂”行为的不彻底和不理智明显表现在他们虽在《断裂宣言》中称自己是与传统没有任何关系的一代,但是从其文本创作中,我们却可以发现他们与80年代两大文学主潮:先锋和新写实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第二章重点从叙事特征入手,透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来探讨“断裂”一代的小说创作与新写实小说的关系:首先,在主题上,“断裂”一代的小说仍然也是写日常生活;其次,“断裂”一代的小说将金钱和性融入到文本中,开启欲望化写实的先河。而在接下来的第三章通过分析韩东等人小说中的精神主题继续挖掘他们与80年代另一文学主潮——先锋文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断裂”一代的小说中依稀仍然可以看到先锋的色彩,但是与先锋单纯探究小说形式的改革不同,他们通过平实的语言和细致化的场景设置挽留住了读者的视线,从而在不失掉小说文学性的同时向普通大众走的更近。通过以上章节的讨论,在第四章做出总结。即将“断裂”一代放置在当代文学史中进行考察,从而进一步理解“断裂”事件的意义。这一批人的小说创作不仅很好地继承80年代的文学传统,而且对90年代新新人类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欲望叙事空间的开辟上。新新人类正是在“断裂”一代所开创的这一叙事空间里完成了自身文本的书写。
其他文献
中韩文化交流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文化、思想、宗教等各个方面来看,两国相互影响,在文化亲缘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存在着许多相通之处,并且以文化方面突出。两国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小
母亲创造了人类的生命,成为人类最亲密和最信赖的人物,因此,人类对母亲的关注和依赖,使得母亲成为了文学作品中的常客。作为文学书写的对象,母亲形象具有“原型”意义,她承载
历数90年代的女性写作史,徐坤的写作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她于陈染、林白的“个人化写作”和卫慧、棉棉“身体写作”之外另辟蹊径,在90年代的文坛独领一片天地,她以一个肆无忌惮的“
新时期掀起了对人性进行深层观照的热潮,众多作家对底层民众的人性关注在深度上、广度上比以前有了一定的进步。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作家对盲人的人性书写也在逐步地推进。  
汉语趋向补语由趋向动词充当,虽然数量有限,但是使用频率却非常高,而且意义复杂,结构灵活,不仅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语法难点。因而,各个语言学
肖帕·黛(Shobha De1947-)是印度当代知名的英语作家,她的作品多描写女性的婚姻问题,因对女性之间违背世俗的情谊、大胆露骨的性爱描写而饱受评论界的争议。肖帕·黛的作品多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