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田保护补偿政策已成为近三十年来欧美发达国家激励农户参与优质农田及乡村适宜景观地保护的有效方式及政策创新,农民自愿签订协议参与管理,获取相关技术援助、财政补贴及经济补偿。耕地资源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在耕地资源约束趋紧、农田生态环境破坏加剧的现实背景下,如何加强耕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保证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创新农田保护制度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近年国内四川省成都市、江苏省苏州市、广东省及浙江省临海等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及城市也在积极试验示范,探索农田保护经济补偿的实践模式及制度设计,形成基层政府主导型的典型创新实践模式及经验做法,旨在通过激励政策调动村集体和农户保护耕地的积极性。本文以国内率先试点农田生态补偿及耕地保护基金经济补偿政策的江苏省苏州市、四川省成都市为典型研究区域,利用2012年和2015年两期微观农户调研数据(有效问卷1108份),建立倾向得分匹配与双重差分模型,分析苏州和成都两个典型创新实践区域耕地利用功能及土地权能异质的农户家庭参与政策的成效差异及影响效应提升的障碍因素,为优化和完善我国农田保护经济补偿制度提供参考依据。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随着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的逐步实施,受访农户愿意参与补偿政策的比例在不断上升,2015年受访农户参与补偿政策的比例为83.23%,较2012年增加37.22%,成都地区愿意参与补偿政策的受访农户比例为82.80%,略低于苏州地区的83.82%。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能够激励苏州地区受访农户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降低贫困水平,激励成都地区受访农户参与农田保护的积极性、减少贫困比例。(2)以苏州和成都典型创新实践地区微观农户调研数据为例,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比较典型实践地区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对受访农户家庭收入、家庭支出、劳动力供给、补偿政策满意度等政策成效的影响及差异,结合多分类定序回归,分析影响区域异质类型农户参与补偿政策的制度因素,并采用障碍度模型,归纳典型创新实践地区农户参与补偿政策成效提升的障碍因素。研究表明,实施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能够提升成都地区政策中期(2015年)受益农户的家庭收入与家庭支出。其中,受益农户比非受益农户的家庭人均收入平均多增加1131元、家庭人均支出多增加418元。但补偿政策对苏州地区受访农户的家庭收入与家庭支出影响并不显著。在劳动力供给方面,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实施减少了受益农户家庭的非农劳动力人数,增加了家庭农业劳动力人数,有效激励了农户参与农田保护补偿政策的积极性。制度因素中,享有补偿政策会显著提升苏州地区受访农户的家庭生活水平,补偿政策执行年限越长对成都地区受访家庭生活水平的改善效果越大。最后,政策缺乏监督管理是限制苏州和成都地区异质农户参与补偿政策成效提升的最主要障碍因素,苏州地区需要对补偿标准进行统一,成都地区也要对补偿类型进行规范。(3)从农户家庭耕地利用多功能及农地生存依赖性视角,根据耕地功能指标强弱将农户划为经济功能、生产功能、养老功能和生态功能四种主导类型。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估算耕地功能异质类型农户参与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的实施成效及差异,比较耕地异质类型农户参与政策成效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研究表明,生产功能主导型农户对补偿政策成效的评价度最高,模糊指数为0.560,其次是经济功能主导型和养老功能主导型农户,而生态功能主导型农户对补偿政策效果评价最低,模糊指数仅为0.464。由此可见,补偿政策对以种田为主要生计来源的纯农户激励效果最好,认为种田用于改善生态环境的农户类型激励效果最差,补偿政策应向激励效果显著的生产功能型农户倾斜,提高补偿资金使用效率。政策缺乏监督管理是限制经济功能主导型与生产功能主导型农户补偿政策成效提升的最主要障碍因素,对于养老功能主导型与生态功能主导型农户来说,政策标准不统一、资金发放形式不明确与补偿资金分配不合理是政策成效提升的最主要障碍因素。(4)从农户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视角,将样本总体划分为流转农户与未流转农户两种类型,结合双重差分模型探索土地权能异质农户参与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的实施成效,比较权能异质类型农户补偿政策成效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及差异。研究表明,补偿政策能够有效提升受访农户的家庭人均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家庭总消费和家庭人均消费。此外,补偿政策能够提升流转农户的家庭总收入,降低家庭农业劳动力的人数,加快非农劳动力的转移。对未流转农户而言,补偿政策增加了农户家庭农业劳动力人数,降低非农劳动力人数。总的来看,补偿政策对流转农户与未流转农户的劳动力供给影响恰好相反,政策实施加速了土地流转,提升流转农户的家庭总收入。从土地权能异质视角来看,政策缺乏监管是限制受访农户政策成效提升的最主要障碍因素,而补偿类型不一致则是限制未流转农户参与政策的关键。根据研究结论,建议地方政府加强对补偿政策成效的跟踪与反馈,规范农田保护补偿政策的运行程序,强化政府部门监管职能。此外,根据异质类型农户参与农田保护经济政策的成效差异,调整补贴资金发放形式,集中有限补偿资金,适当采取政策倾斜,提高补偿政策的激励效率;建议地方政府加快推进土地流转进程,鼓励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产品净收益的同时,达到有效激励农户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