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滨海湿地由于位于海陆交汇地带,是全球环境变化的缓冲区,也是人类活动最频繁、方式最为多样的地区。莱州湾滨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依托港口的临港物流业、制造业区、养殖区和制盐基地,人类活动频繁,开发方式多种多样,围填海活动频发,导致滨海湿地本身生态服务功能退化。因此研究莱州湾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及破碎度变化过程,分析围填海的时空变化进程,剖析景观格局变化和围填海变化的驱动因素,可以为莱州湾滨海湿地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相关参考,有利于促进滨海湿地景观和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本文以莱州湾滨海湿地为研究区,运用Landsat遥感影像,根据莱州湾滨海湿地特征并结合野外调查结果,揭示1990—2018年莱州湾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结合景观指数分析莱州湾滨海湿地异质性,通过海岸线变迁情况分析围填海强度变化。结果如下:(1)1990—2018年莱州湾天然滨海湿地面积减少了154.1 km~2,人工滨海湿地面积增加了322.2 km~2,湿地总面积以平均每年6km~2的速率增加。至2018年莱州湾天然滨海湿地面积约811 km~2,人工滨海湿地面积约1143 km~2,分别占42%和58%。天然湿地中水域和湿地植被为主要类型;人工湿地中盐田为主要类型,至2018年,盐田面积为848.7 km~2,占人工湿地面积的74.2%,占滨海湿地面积的43%。(2)从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情况上看,自然湿地类型逐渐向人工湿地和非湿地类型转化,人工湿地逐渐向非湿地类型转化。其中1990年-2000年滩涂向农田和裸地转化最多,转化面积分别达到约34 km~2和29 km~2;2000-2009年滩涂向养殖池盐田转化最多,转化面积分别达到约47 km~2和37 km~2,农田向建设用地转化最多,转化面积约602 km~2;2009-2018年滨海湿地向建设用地转化趋势明显,其中养殖池、盐田分别向建设用地转化约12 km~2和98 km~2,农田向建设用地转化约226 km~2。对土壤因子的调查结果显示:莱州湾滨海湿地氮元素、有机质含量较为缺乏,速效磷含量适中,速效钾含量较为丰富,植被覆盖区的土壤养分含量较高。(3)建设用地的斑块数远远高于其他景观类型,表明建设用地的景观破碎度较高;盐田和农田所占研究区面积较大而斑块数量并不是很多,说明其中存在着大量的优势斑块;研究区景观SHDI和SHEI都呈现出增长趋势,表明研究区景观多样性丰富,各种景观斑块的复杂性和异质性增加且不同景观类型之间的分布趋向均匀。(4)28年间,莱州湾海岸线前进65482.8 hm~2,前进速度为2338.7 hm~2/a,后退1030.2 hm~2,后退速度为36.79 hm~2/a。其中前进面积最多的为潍坊市,前进面积为36554 hm~2;后退部分基本都位于垦利县境内。(5)莱州湾滨海湿地不同岸段之间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机制不完全一样,莱州湾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自然因素有河口冲淤、降水量变化等;人工驱动力主要为城市、港口码头、集约用海区的建设以及养殖业和制盐业的开发利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