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之思——论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土改书写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cer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改做为中国历史上一项重大的政治事件,它不仅被史学工作者记入历史,成为史学界至关重要的研究课题,更被诸多作家记入文本,成为文学界必不可少的研究对象。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曾这样说到,“小说审视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①也就是说,小说关注的不应该仅仅是那些已经发生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要全力揭示存在中不为人知的一面,要进一步诠释存在的意义,以及人与存在的关系,所以,揭开土改中被遮蔽的史实就成为了新时期以来作家们的责任与义务。本文正是以四五十年代的经典土改叙事为参照,以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土改书写为研究对象,对土改这一历史史实在文学中的书写进行综合研究。  第一章解构意识下的文学形态。新时期以来的作家对直线历史观表示怀疑,所以他们在解构的意识下,分别从循环性历史以及历史和现实的交错两个方面对土改进行再书写,并且通过对宏大叙事的回避完成了对土改历史的崇高进行重新编码,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形态。  第二章个人视域中的土改再现。新时期以来的作品不再强调重大的社会背景与轰轰烈烈的革命形势,而是从个人视角出发书对土改进行再书写,这其中就涉及到多维立体的人物群像,无意识支配下的“革命情节”以及传统土改小说有意回避的暴力内容。  第三章生存关照下的苦难与救赎的双重书写。经典土改叙事小说的作家们关注的是土改带给人们翻身后的狂欢,而新时期以来的作家们则是看到了土改给一部分人带来的生存苦难,但他们又并不是一味对土改进行揭示,更有苦难之外的人文关怀,即由“恶”向“善”。  第四章价值与缺陷。新时期以来的作家们在主体意识崛起后开始反思土改,他们出于知识分子的道义感和责任心,力求还大众一个相对真实的历史,而其中的戏谑、反讽等叙事策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但却忽视了历史本身的严肃和庄重。
其他文献
以全国劳动模范王顺友的感人事迹而改编的立体声广播剧《深山信使》一经播出,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2007年9月,这部好评如潮的作品再次获得了全国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传统的计划经济文艺生产方式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变革,这就是市场经济文艺生产形态的建立。文艺生产领域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论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日本社会普遍存在的“恩”意识的表现。接着是先行研究的部分,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和美国的两位作家关于“恩”意识的观点。第二部分
近年,牧草机械加工技术逐渐应用于畜牧业中,这样做既能缩短配置时间,又能够更加科学合理的加工饲草,还能够降低牧民畜牧的成本.因此,有关部门应该重视牧草机械加工技术在畜牧
  本文从余光中的诗歌文本解读出发,汲取文艺美学、心理学、文化学的批评方法,从比较研究、影响研究的角度,来探讨余光中的诗美创造。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是:余光中诗歌美之源头
席佩兰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性灵派女诗人,袁枚的女弟子。袁枚曾给她以极高的评价,在当时众多的女诗人中,“推尊”她为“本朝第一”。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她的关注甚少,对她的家世、生
中国大陆本土电视剧,在八十年代初与海外通俗电视剧发生了历史性的"遇合",并在创作上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该论文将在全球化语境中研究这种变化,同时,揭示大陆传统文化对海外
期刊
期刊
本文认为,"新感觉派"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文学现象.它对中国都市现代化过程中的城市风貌,特别是都市人的精神世界,作了细致入微地描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已经基本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