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家园的灵魂——新感觉派小说作家及其笔下人物性格特征分析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lingfeng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认为,"新感觉派"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文学现象.它对中国都市现代化过程中的城市风貌,特别是都市人的精神世界,作了细致入微地描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已经基本完成了向现代商业城市的转变,发展成为当时的远东第一大都市.伴随着商业的繁荣,新的都市景观逐渐形成,现代商业化都市上海赋予了作家都市的性格,使他们对大都市产生了既向往又疑惧的复杂审美心态.但他们并不关注客观的、外在的现实,而是更多地向读者们展示"感觉"中的都市及都市人.这也正好是该流派的名称所预示的.本文在考察新感觉派作家的生活和创作经历的基础上,探讨了新感觉派小说作家所持有的复杂的都市态度.由于民族传统的潜在作用,也由于作家们身上兼具的市民和自由知识分子的双重身份,使得他们在对人的思考时更多的是从个体体验出发.他们在作品中传递出了工业文明对人自身和谐的破坏,人在都市中体味到的是孤独、荒谬和失败,"现代生活"压榨下,人们产生了"现代的都市情绪",病态与怪异充斥着人们的头脑,整个心灵世界处于失序状态.作家们切身体会到了都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碰撞的矛盾与痛苦,为了更真实地传递出这群现代都市知识分子的都市感觉,"及时地写出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的情绪",他们把新女性形象选定为新都市的标志,以新女性形象的感觉复制他们自己对都市的感觉.向往又疑惧的双重心理又使得他们在这个"复制"的过程中,作家本人与所塑造的"都市人"都产生了找不到家的感觉,成为迷失了家园的灵魂.本文以此次为参照,探讨了新感觉派小说中人物的双重性格特征.
其他文献
文艺起源论的派别繁多,但是却不能解释所有的文艺现象。艺术的生成源于各种因素与成分的多元共振。 本文主要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生产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人类自身生产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传统的计划经济文艺生产方式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变革,这就是市场经济文艺生产形态的建立。文艺生产领域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论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日本社会普遍存在的“恩”意识的表现。接着是先行研究的部分,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和美国的两位作家关于“恩”意识的观点。第二部分
近年,牧草机械加工技术逐渐应用于畜牧业中,这样做既能缩短配置时间,又能够更加科学合理的加工饲草,还能够降低牧民畜牧的成本.因此,有关部门应该重视牧草机械加工技术在畜牧
  本文从余光中的诗歌文本解读出发,汲取文艺美学、心理学、文化学的批评方法,从比较研究、影响研究的角度,来探讨余光中的诗美创造。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是:余光中诗歌美之源头
席佩兰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性灵派女诗人,袁枚的女弟子。袁枚曾给她以极高的评价,在当时众多的女诗人中,“推尊”她为“本朝第一”。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她的关注甚少,对她的家世、生
中国大陆本土电视剧,在八十年代初与海外通俗电视剧发生了历史性的"遇合",并在创作上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该论文将在全球化语境中研究这种变化,同时,揭示大陆传统文化对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