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掺杂TiO<,2>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51775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碘化钾为碘源,采用改进的Sol-gel法制备了碘掺杂TiO2。研究了碘掺杂量和煅烧温度对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并用TG-DTA、XRD、UV-Vis、SEM、BET、XPS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催化剂的吸附性能以及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碘掺杂的TiO2均为锐钛矿相纳米材料,但TiO2中的碘含量受煅烧温度的影响,在制备过程中碘不断流失,300℃合成的催化剂中碘含量仅为0.13%,400℃时已检测不出碘。制备所得的TiO2比表面积为208.98m2/g,比纯TiO2(50.37m2/g)增加了3倍,提高了催化剂的吸附性能,对40mg/L的亚甲基蓝溶液吸附2h的去除率最高可达84%,纯TiO2为7.9%。   以KIO3为碘源,采用改进的Sol-gel法制备的TiO2,研究了碘掺杂量和煅烧温度对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00℃合成的催化剂中碘含量为1.34%,但催化剂呈暗灰色,且锐钛矿相的结晶度不好。制备所得的TiO2比表面积没有增加,孔径为239.5A,比纯TiO2(75.51A)增加了2倍,吸附性能也明显提高,对40mg/L的亚甲基蓝溶液吸附2h的去除率最高可达40%。由于TiO2中碘以12形式存在使TiO2发生敏化,拓宽了光吸收范围,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   由于碘掺杂TiO2受温度影响较大,以碘酸钾为碘源,采用水热法合成碘掺杂TiO2。研究了合成温度、煅烧温度、碘掺杂量等因素对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并用TG-DTA、XRD、UV-Vis、BET、XPS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以亚甲基蓝为反应模型考察了催化剂的吸附性能,以苯酚为目标降解物,考察了催化剂在紫外光和可见光下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在低温下,水热法可以实现TiO2板钛矿相向锐钛矿相的转变,碘掺杂减小了TiO2的粒晶尺寸,最小粒径为2.9nm。TiO2中碘以I2形式存在使TiO2发生敏化,明显拓宽了催化剂在可见光区域的吸收范围,降低了催化剂的禁带宽度。通过表征确定了水热法合成催化剂的最佳条件为:120℃合成,300℃煅烧,碘掺杂量为21%。催化剂对亚甲基蓝溶液(40mg/L)吸附1.0h的去除率最高达94.7%;溶液中性条件,模拟太阳光(300W)下降解10mg/L苯酚溶液,反应4h,对苯酚的去除率最高达38%。   以碘掺杂TiO2为光催化剂,以苯酚溶液的光催化降解为模型反应,在模拟太阳光下进行催化反应的研究,考察了不同方法合成催化剂、溶液的初始pH值、催化剂投加量以及溶液的初始浓度对苯酚的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碘掺杂TiO2在模拟太阳光下表现较好的光催化活性,其中采用水热法合成的催化剂活性明显高于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的催化剂。光催化降解苯酚的最佳条件为:催化剂的投加量为0.1%,溶液的初始pH值为2.9,初始浓度为5mg/L,反应4h,苯酚的去除率达85.4%,TOC去除率达70%。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沉浸理论和具身学习理论基础,以教学内容为依托,结合具体课例,简要分析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广泛应用与实践.通过体验式教学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高
在充满无限创意和活力的手工制作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专注、细致、创新的学习精神,用心指导学生创造精美作品,在快乐高效的课堂教学中打造匠人匠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低年级阶段学生们的基础认知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普遍较低,为了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欲望,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这在一定程度上反
本文提出了用橡皮条法去记忆等截面直杆的形常数和载常数,该方法简单、实用.利用该方法,能让学生在做题时轻松掌握并能正确应用这些常数,让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门学科的课堂上都会应用到信息技术.本文主要探究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去深入感受语言形式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学生语言综合
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上涨,就业市场基本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新的社会热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容乐观,大学生自身定位不清晰,企业对于应届毕业生存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习和历史认识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为了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渗透家国情怀理念,让学生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本文以“五四运动”一课为例,如
期刊
为适应现阶段教育改革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沉浸式故事教学情境,在故事的整体框架中融入支撑数学知识运用的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