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建立上海市长宁区重点传染病症状监测系统,掌握各类症候群的流行状况及流行特征;建立长宁区重点传染性疾病症状监测预警信息系统,探索数据采集、阈值建立、异常信号识别的方法与机制;对传染病症状监测系统的公共卫生价值进行初步评价,探讨在当前推广开展症状监测的可行性。方法通过监测网络收集部分医院、学校和幼儿园监测点流感样症候群、发热呼吸道症候群、腹泻症候群、麻疹样病例症候群和神经系统症候群监测信息,并进行分析;采用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推荐的传染病监测自动预警模型一移动百分位数法,计算观察周期与参比历史周期的发病数及百分位数,建立各症候群的预警阈值;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式,对各症状监测点中的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和访谈,初步评价传染病症状监测系统的公共卫生价值。结果1.以医院、学校、幼儿园为监测点,初步构建长宁区重点传染性疾病症状监测系统。2.学校、幼儿园监测结果显示,流感及发热呼吸道疾病是学生缺课的主要原因,因腹泻缺课学生占少数,麻疹样病例非常少,未监测到神经系统疾病;学生中流感样病例及发热呼吸道症状病例多集中在9月初、秋冬之交及初春,腹泻病例秋季学期发病水平稍高。研究还发现,由于2009年4月初爆发了甲型H1N1流感疫情,导致2009学年的流感样症候群和发热呼吸道症候群发生数显著高于前2年,但自2009年11月份启动学校甲流疫苗接种工作,12月份启动季流疫苗接种工作后,上述两类症候群发生数逐渐回落,春季高峰不明显。3.医院监测点北新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监测结果显示,2007—2009年流感样病例总体趋势平稳,无明显爆发和流行存在;各年均出现了流感样病例的冬季高峰和夏季高峰,符合上海市流感流行特征,但年度间发病高峰月份略有差别,发热呼吸道病例时间分布趋势与流感样病例基本一致。2007—2009年腹泻病例总体趋势平稳,无明显爆发和流行存在,均出现了夏季高峰,2009年还出现了一个秋季小高峰,符合上海市腹泻病流行特征。期间未监测到麻疹样病例症候群和神经系统症候群。对各类症候群的就诊数和就诊比例进行一致性分析,发现两条曲线吻合程度很高,说明两者在反映发病的季节性变化趋势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4.论文还设计开发了“重点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具有症候群信息采集、数据导入、预警参数设置、每日预警值计算、异常自动预警、异常信息报告、预警数据查询、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等功能。该系统与医院HIS系统对接,可每天实时接收数据,也可人工导入数据,当积累一定数量的基线数据后,根据当天数据与历史参比数据的比对,系统可自动产生预警,及时报警。5.通过对症状监测点工作人员的调查与访谈,对系统的实用性相关属性进行了一个初步评价,长宁区目前的症状监测系统设计合理,症候群监测种类符合实际工作需要,能对传染病预警起到作用。但是,开展症状监测增加了各监测点的工作量,其中学校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认为这样的工作量能够接受,且对上报数据的正确性、监测质量较有信心。而在区级综合性医院,由于门诊量十分大,医生的接受度不高,对数据的质量也难以保证。结论1.通过研究,初步建立起了一个监测病种较为完善、运行较为顺利的症状监测系统。本次研究是目前我国传染病监测现状下探索症状监测方法的一次积极有益尝试。2.研究开发了一套电子数据源采集和自动分析预警的软件,形成了“症状监测”系统数据采集、阈值建立、异常信号识别的一套方法与机制。3.对症状监测的公共卫生价值进行了初步评价,认为当前我国可以而且有必要开展症状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