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智力障碍(Intellectual disability,ID)是指18岁之前认知和适应功能的严重损害,而发育迟缓(Developmental Delay,DD)被用来诊断5岁之前的儿童。ID患儿的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IQ)低于人群均值2个标准差或者小于70。对于5岁以下的儿童,则不能依赖IQ来诊断,患者在2个或2个以上的发育方面明显延迟,包括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个人-社交等方面即为发育迟缓。国外的研究指出,ID/DD大约影响了 1-3%的人口,我国ID/DD的总患病率约为1.2%,其中遗传性疾病在出生前的诸多因素中约占40.5%,占所有已知ID/DD病因的17.7%,并且仍有五分之一以上的患儿临床病因尚不明确。近年来,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在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nts,CNVs)分析中的应用,为ID/DD患儿遗传学病因的寻找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相较于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3-5%的检出率,CMA可以为高达20%的ID/DD患儿明确遗传学病因,已经成为了不明原因ID/DD的一线检测手段。ID/DD的致残率高,并且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手段,给患儿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对于ID/DD患儿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便是康复训练。目前已经有研究表明,随着ID/DD患儿年龄的增长,康复治疗的效果逐渐减低,所以早期开展ID/DD患儿的CMA检测对于患儿的早期诊断、干预以及后期的优生优育都至关重要。目的:应用CMA对150例ID/DD患儿进行全基因组CNVs检测,探索CMA在ID/DD患儿遗传学病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寻找汉族ID/DD儿童常见的CNVs,并进行致病性分析。对检测出来的部分CNVs进行来源分析,为再生育及遗传咨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15年6月至2017年10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确诊为ID/DD的150名患儿为研究对象。提取患儿基因组DNA,应用CMA技术检测患儿基因组的 CNVs,被检测出来的 CNVs利用 OMIM、DECIPHER、PUBMED、UCSC、ISCA、CLINGEN等数据库进行分析,明确其致病性。对可获得父母血液样本的患儿进行CNVs的来源分析。结果:1.在50例患儿中检测出61个染色体异常片段:26例患儿存在1个染色体片段缺失;12例患儿存在1个染色体片段重复;7例患儿存在1个染色体片段缺失伴1个染色体片段重复;2个患儿存在2个染色体片段重复;3个患儿存在单亲二倍体,涉及5个染色体片段异常。2.150例ID/DD患儿中共检出了 46例患儿携带致病性染色体异常,总检出率为30.7%,其中有2例为染色体发生大片段纯合子现象,考虑与单亲二倍体有关,44例患儿携带致病性CNVs。CMA还检出1例患儿携带可能致病性CNVs,3例患儿携带临床意义不明性CNVs,1例患儿携带临床意义不明性单亲二倍体。3.本研究中致病性染色体结构异常最常涉及的疾病为普拉德-威利综合征(Prader-Willi syndrome,PWS)/安格曼综合征(Angelman syndromes,AS)、威廉姆斯-伯伦综合征(Williams-Beuren syndromes,WBS)、1p36缺失综合征、2q37微缺失综合征、22q11.2缺失综合征、MECP2微重复综合征和9p三体。4.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技术对41例患儿进行了染色体结构异常的父母来源分析,有3例患儿的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自父亲,3例患儿遗传自母亲,其余患儿均为新发,为遗传咨询提供了理论基础。结论:1.本研究利用CMA技术为30.7%(46/150)的ID/DD患儿明确了遗传学病因,有助于患儿的早期干预治疗,并且对部分患儿的染色体结构异常进行了来源分析,为后期遗传咨询提供了理论依据,达到优生的目的。2.本研究中,通过CMA技术为汉族ID/DD患儿明确的病因中较为常见的是:PWS/AS、WBS、1p36缺失综合征、2q37微缺失综合征、22q11.2缺失综合征、MECP2微重复综合征和9p三体,为下一步研究出汉族人群ID/DD患儿的特异性检测芯片提供了数据基础。3.本研究详细描述了 3例携带临床意义不明性CNVs患儿的临床表现,为以后这类CNVs的分类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