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线粒体脑肌病(mitochondrial encephalomyopathy,ME)是一组由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或核DNA(nucleus DNA,nDNA)异常,招致线粒体构造和功用障碍、ATP合成缺乏所致的多系统疾病,临床特点为运动后即感觉疲惫无力,休息后可明显减轻。该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精神行为障碍、智力低下、肢体瘫痪、皮质盲、癫痫、肌阵挛、共济失调、身材矮小、视神经萎缩、听力障碍、运动不耐受及周围神经病等一系列临床表现,注意与脑血管病、颅内感染、精神疾病、重症肌无力等多种疾病相鉴别。迄今,该病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多半研究者认为与氧化磷酸化脱偶联有关。该病早期诊断,预后大多良好。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1962年Luft初次报道一名线粒体肌病患者,1981年Anderson完成了mtDNA全序测定,1988年Holt第一次发现mtDNA异常是线粒体脑肌病病人主要的致病原因。迄今,虽然线粒体脑肌病的报道逐年增加,但由于该病累及多个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及医生对该病的了解有所欠缺,导致一些患者仍不能得到积极有效的诊治。本研究主要通过总结线粒体脑肌病患者的性别及年龄特征、主要症状,头颅磁共振特点、电生理检查、肌肉活检资料、基因检测结果、诊疗及复发等资料,为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临床参考。资料与方法1.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基因检查明确诊断的23例线粒体脑肌病病人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符合目前线粒体脑肌病诊断标准的病人;(2)临床表现不典型,但影像学资料有线粒体脑肌病的部分表现,同时血乳酸运动负荷试验符合线粒体脑肌病特点的患者;(3)临床表现提示线粒体脑肌病,且经基因检测确诊的患者。排除标准:(1)基因检测结果排除线粒体脑肌病的患者;(2)义牙较多(>8颗)、心脏支架、骨折置入钢板、幽闭恐惧症等不能行磁共振检查的患者。2.对入组的23例线粒体脑肌病病人的主要临床症状、家族史、实验室化验、头颅MRI检查、肌肉病理检测、线粒体基因检测、诊疗及预后恢复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后行常规检查及头MRA及MRI检查、血乳酸运动负荷试验、肌酶谱、肌电图等辅助检查及化验;对入组对象行肌肉活检(一般取中度萎缩的肌肉),冰冻切片染色;对肌肉活检结果符合线粒体脑肌病的患者行线粒体DNA分析,对诊断有决定意义。结果1.本组患者中,女性患者11例,男性患者12例,男:女=1.1:1,发病年龄:最小9岁,最大48岁。2.本组研究对象中,以精神行为异常为首发症状者5例(21.7%),以痫性发作为首发症状者5例(21.7%),以四肢无力为首发症状者6例(26.1%),以感觉异常为首发症状者3例(13.0%),以眼外肌麻痹为首发症状者2例(8.7%),以视野缺损为首发症状者2例(8.7%)。3.本组患者中出现精神异常者占30.4%,出现癫痫者占34.7%,出现四肢震颤者占13.0%,出现四肢感觉异常者占34.7%,出现四肢疲乏无力者占60.8%,伴眼外肌麻痹者占86.9%,出现视野缺损者占8.7%,出现身材矮小者占21.7%,出现卒中样发作者占82.6%,出现听力受损者占17.4%,出现运动不耐受者占82.6%,出现头痛者占21.7%。4.本组患者中,23例患者完善血乳酸运动试验(分别检测患者运动前、运动后即刻、运动后10分钟的血乳酸值),患者运动后即刻及运动后10分钟血乳酸值均高于正常值高限(2.09 mmol/L)5倍以上,18例行风湿免疫检查,异常者4例(22.2%),23例行甲状腺功能及抗体检查,异常者5例(21.7%),23例行同型半胱氨酸检查,异常者17例(73.9%),19例行肌酸激酶检查,异常者11例(57.8%)。5.本组研究对象中,12例患者行四肢肌电图检查,出现肢体不同程度的肌源性损害者8例(66.7%),出现神经源性损害者4例(33.3%)。23例完善心电图检查的患者,伴不同程度的心脏传导阻滞者13例(56.5%)。5例患者电测听提示神经性耳聋(21.7%),8例患者肝功能异常(34.8%),9例患者患2型糖尿病(39.1%),4例患者视野图提示视野受损(17.4%)。6.本组患者中,6例患者受累肌肉行肌肉活检,5例患者病例结果中可见典型破碎红纤维(RRF)(83.3%),3例SDH染色肌间小血管强染(SSV)(50.0%),3例ATP酶染色可见肌纤维呈棋盘格样分布(50.0%),5例HE染色可见边缘嗜碱性肌纤维(83.3%)。7.本组患者中,23例均行头颅MRI检查,异常者21例(91.3%),病灶累及颞叶者7例(30.4%),顶叶受累者12例(52.2%),枕叶受累者15例(65.2%),基底节受累者1例(4.3%),累及视神经者2例(8.7%);累及眼外肌者2例(8.7%);9例行头颅磁共振波谱(MRS)检查,7例可见异常乳酸峰(30.4%)。8.本组研究对象中,23例完善线粒体基因检测的病人,A3243 G点突变者19例,NDUFS4 c.10 G>C点突变者1例,mtDNA3460点突变者2例,MtDNA片段丢失者1例。结论1.线粒体脑肌病患者以青中年患者多见,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患者。2.线粒体脑肌病具有临床异质性,主要临床特点有精神异常、卒中样发作、运动不耐受、反复癫痫、感觉异常、肢体无力。3.血乳酸运动试验、肌酶、四肢肌电图、头颅磁共振检查、肌肉活检对线粒体脑肌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4、线粒体脑肌病患者脑MRI显示长T1长T2,DWI弥散受限,flair高信号,且主要累及枕叶、额叶、顶叶皮层,呈脑回样改变,称为“花边征”。也可导致视神经萎缩。5、典型破碎红纤维(RRF)、SDH染色肌间小血管强染(SSV)、肌纤维呈棋盘格样分布、嗜碱性肌纤维为肌肉活检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