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64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多平面重组技术在鼻泪管阻塞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三临床学院青岛市市立医院眼科中心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鼻泪管阻塞性疾病患者(nasolacrimal duct obstruction,NDO)168例207只眼,为NDO组。其中,单纯NDO患者112例140只眼,合并慢性泪囊炎患者56例67只眼,分别行置管手术和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Endoscopic trasnasal Dacryocystorhinostomy,Et-DCR)治疗,并确定其治疗后的效果,以此分为有效患者与无效患者。选取正常者为对照组48例96只眼。所有检查者均经行眼眶CT检查并且覆盖整体泪道走行的相应区域。慢性泪囊炎患者联合泪囊造影检查,即CT泪道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dacryocystography,CT-DCG)。CT检查是利用X线束对检查区域进行连续薄层轴位扫描,将所得的数据输入工作站,通过与影像学医师合作运用CT多平面重组技术(MPR)设置重建层厚0.4mm,进行斜冠状位、矢状位多平面重建,使用计算机测量工具,测出泪道结构相关数值。对NDO组及对照组进行骨性鼻泪管各数值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并对NDO患者行手术治疗后的有效患者与治疗无效患者相关数据分析。结果:1、对照组骨性鼻泪管斜冠状位及失状位长度和的值分别为10.98±1.43mm、12.49±1.67mm,轴位上端、中间、下端横径4.62±0.69mm、3.88±0.65mm、5.39±0.73mm,NDO组骨性鼻泪管测量数值分别为11.17±1.65mm、12.75±1.52mm、4.57±0.76mm、3.72±0.62mm,5.25±0.89mm,NDO组与对照组骨性鼻泪管中间横径相比(t=-2.296,p<0.05)有统计学差异,NDO组中间横经小,其余各数据对比分析无统计学差异;2、单纯NDO置管有效患者与无效患者骨性鼻泪管上端、中间、下端横径的数据分析,鼻泪管中间横径相比(t=-1.926,p<0.05)有统计学差,无效患者中间横经数值小;3、慢性泪囊炎患者鼻泪管上段阻塞39只眼(58.21%),中段阻塞22只眼(32.83%),下段阻塞6只眼;4、慢性泪囊炎Et-DCR有效患者与无效患者泪囊冠状位近似面积分析(t=-1.926,p<0.05)有统计学意义,无效患者泪囊小。结论:本研究通过CT多平面重组技术测量骨性鼻泪管相关数据,联合泪囊造影进行慢性泪囊炎患者泪囊的研究,通过分析,可获得以下结论:1.鼻泪管阻塞性疾病患者骨性鼻泪管横径较正常人窄,认为骨性鼻泪管狭窄是疾病的因素。2.通过置管术治疗单纯鼻泪管阻塞性疾病无效患者较有效患者骨性鼻泪管横径窄,说明骨性鼻泪管管径是影响手术成功率的原因。3.慢性泪囊炎患者Et-DCR术后,无效患者较有效患者泪囊小。4.通过CT-DCG影可以明确诊断慢性泪囊炎患者泪道阻塞部位,并对Et-DCR的手术操作有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