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后脊柱稳定性的恢复情况。方法:1、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02年6月~2008年10月26例行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椎体间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的胸腰椎结核患者临床资料,男10例,女16例,年龄12~56岁,平均31.1岁。病变部位:胸椎11例,胸腰椎9例,腰椎6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脊柱后凸畸形,脊柱后凸角[1] (Cobb角)7.5°~34°,平均23.5°。9例患者伴有神经功能障碍。术前正规抗结核治疗2~4周。本组病例术中均行彻底病灶清除、取自体髂骨和/或肋骨椎体间植骨融合及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正规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术后卧床休息,并在有效支具保护下可离床活动,行功能练习和康复锻炼。观察病人术后脊柱椎体间融合、脊柱后凸畸形改善水平,探讨前后联合入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后脊柱稳定性的恢复情况。2、甲组,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的胸腰椎结核患者,乙组,无明显神经功能损伤的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前准确测量两组脊柱X线片椎管管径,准确判定胸腰椎结核类型和并发脊髓损伤程度,术中扩大椎管管径至相应层面正常范围内,在胸椎约为12~19mm,腰椎约为14~28mm,比较术前、术后两组病例胸腰椎X线正侧位片,并均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等测量椎管管径,分析胸腰椎结核合并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术后功能改善与椎管管径的关系,探讨椎管管径扩大至一定范围,有效值估计为6~10mm,为术中椎管减压提供一定的依据。结果:1、所有患者均随访6~38个月,平均随访24个月,所有患者术后腰背部无明显疼痛,切口一期愈合,血沉术后1~6个月逐渐恢复正常,无一例局部结核复发或内植物的松动、断裂。术后脊柱后凸角矫正至0~19°,平均11.5°,最终随访时畸形矫正角度丢失1~5°,平均2.0°。术后随访X线可见自体骨植骨于术后3个月开始融合,随访期间无一例植骨移位、骨折,未见下陷和倾倒,无假关节形成。无术中、术后明显并发症。2、甲组术前、术后在椎管矢状径及横径值方面有明显的显著性差异(P<0.01),乙组术前、术后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甲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3例术前Franke1 D级患者术后2例完全恢复,1例无明显改变;4例术前Franke1 C级患者3例术后亦完全恢复、1例改善为D级,2例术前Franke1 B级患者1例改善为D级、1例改善为C级。结论:1、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术中规范操作及术后积极适当功能锻炼,在病灶清除基础上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技术能够矫正后凸畸形,有效重建脊柱的稳定性,达到治愈胸腰椎结核的目的,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2、术前准确测量脊柱X线片的椎管管径,术中扩大受压层面椎管管径至一定范围,有效值为6~10mm,可有效扩大椎管容积,为神经功能恢复提供良好环境,有助于术后神经功能的改善,并可为术中椎管减压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