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语言学中,隐喻和转喻被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即语言使用现象。近期的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隐喻和转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不仅是语言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概念的。隐喻、转喻是基于概念结构的相似性、相关性,从一个认知范畴向另一个认知范畴的映射,是人们认识、理解、表达另一事物的过程。 隐喻、转喻是庄子的思维品质,隐喻词、转喻词是其隐喻、转喻思维过程的词内凝聚。隐喻、转喻词是《庄子》创造的新词中很有特色的一类,它们密切地反映着庄子的认知思维。我们以此为研究对象,以期从一个角度窥视出庄子的造词特色和认知特点,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总结某些有关的认知规律。 全文共分五章,绪论、结语各一章,主体部分三章。 第一章“绪论”:首先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解释隐喻、转喻;然后阐明立足于隐喻、转喻分析《庄子》造词的原因、目的;再次,交代有关《庄子》注本、版本、篇目真伪,以及《庄子》词汇研究、词汇分布等基本情况;最后简要说明材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从《庄子》隐喻、转喻造词中分析其认知方式”;利用隐喻、转喻造词的过程实际是一联想、比较的认知过程。着眼于确定源域体(或转体)的角度,这一认知过程具体表现为意象性认知和意向性认知;就整个认知模式的构拟过程来讲,可以说是系统性认知的反映,系统性认知反映了隐喻、转喻造词的根本特点。意象性、意向性认知与系统性认知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认知方式,在一个隐喻词或转喻词中同时得以体现。本章我们旨在从《庄子》隐喻、转喻造词中分析上述三种认知方式。 第三章“隐喻和转喻的主要类型”,从不同角度对隐喻和转喻进行分类,共分四节: (一)“根隐喻、根转喻和派生隐喻、派生转喻”:这是着眼于认知功能角度的分类。根隐喻与根转喻是作为中心概念的隐喻和转喻;派生隐喻、派生转喻以根隐喻、根转喻为基础而生成,是其生动化、质感化、多维化的体现。隐喻、转喻词是根隐喻、根转喻的体现形式之一,是派生隐喻、派生转喻的词内凝聚。本节中我们对《庄子》隐喻、转喻新词所依据的根隐喻、转喻与凝缩词中的派生隐喻、转喻进行微观化的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