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海湖流域生态资源丰富,是我国水汽循环的重要通道和气候变化的敏感区,还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又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其生态环境质量不仅影响着本流域,而且对周边地区有着举足轻重的控制及调节作用。本文以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对象,主要依据沿布哈河和沙柳河两条主要河流条带的1:5万调查研究结果,研究地质与生态间的关系。地质环境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在大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下表现为:地壳运动-地形地貌塑造-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演变是一组相生相依的作用过程,地壳运动决定了区域尺度生态环境的缓慢演变与格局形成。在高原隆升-地形地貌塑造过程中,区域尺度高寒的气候特点与水气运移模式逐渐形成,共和运动-青海南山隆起使来自西北的水气受阻,造成了地区干湿情况差异显著。青海湖流域湿润适中,而南部的共和与茶卡盆地显的干旱异常。水土环境差异决定了青海湖流域相对共和-茶卡干盐盆半荒漠化盆地以及柴达木盆地戈壁荒漠化盆地迥异的高寒草甸草原-微咸水湖盆生态环境地区差异格局,受地貌影响青海湖流域西北部相对干旱,又进一步决定流域内生态环境的差异性。地质环境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在地区与近代时间尺度上表现为:在当前气候环境下,研究区每类植被类型都是基于不同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下水以及多年冻土等地质环境条件组合下形成的特征群落。在当期气候条件下地质环境条件决定了生态环境的面貌和格局,任意一个地质要素的变化又将引起植被的演替变化。对于陆地生态来说,荒漠化、沙漠化、植被盖度降低、土地覆被变化等是生态环境问题的宏观表现,而组成陆地生态各类草地的逆向演替(退化)是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过程与实质内容。人类活动与气候均主要是通过改变地质环境进而影响生态环境。地质、气候与人类活动是驱动力,地下水与表土等水土环境变异是中间过程,外动力侵蚀在其中起到了相当的作用,植被的演替和荒漠化是过程的末端。结合大量实地调查数据对流域生态地质环境问题按照上述驱动力-水土环境变异-植被演替的过程方式将流域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分为12类,包括:气候-地表水变化/多年冻土变化-地下水下降-退化型2类、气候-包气带干燥-退化型1类、工程建设-地下水下降/地层土壤变异-退化型2类、放牧-风蚀-地层土壤变异-退化型1类、地壳抬升-河流下切、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下降-退化型1类、地壳抬升-地形切割变陡—外动力侵蚀-地层土壤变异-退化型1类以及相对静态的地质环境-地下水或地层土壤条件-退化型4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