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双能量CT (DECT, Dual-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测量痛风石中尿酸盐体积、骨质破坏体积的组内及组间可重复性;根据痛风石沉积的位置,分别研究痛风石中尿酸盐成分与骨质破坏的相关性,进一步探究痛风性关节炎中痛风石对骨质破坏形成的影响。方法:收集51名临床诊断为慢性痛风患者的双手腕部或双足踝部的DECT扫描图像及临床资料,由两名放射科医师独立通过西门子Syngo MMWP工作站上的Volume自动体积测量软件测定痛风石中尿酸盐体积和骨质破坏的体积,相隔一周进行第二次测量。通过组间相关系数(ICC, 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以及一致性范围分析来评估组内及组间可重复性。根据痛风石的沉积位置(骨内、关节内、软组织内),分别进行痛风石中尿酸盐体积与骨质破坏体积的相关性分析。结果:51例患者中,男性46例(90%),女性5例(10%)。痛风石有534个,59个(11%)位于手腕部,475个(89%)位于足踝部,痛风石中尿酸盐的平均体积为139.14mm3(中位数6.58;0.12-40797.37);尿酸盐体积测量的组内及组间ICC分别为1.000(95%CI,1.000-1.000).1.000(95%CI,1.000-1.000).骨质破坏有301个,42个(14%)位于手腕部,259个(86%)位于足踝部,平均体积为218.00mm3(97.62;3.43-5319.02);骨质破坏体积测量的组内及组间ICC分别为0.998(95%CI,0.998-0.998).0.999(95%CI,0.998-0.999).痛风石数目与总尿酸盐体积或总骨质破坏体积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他的临床资料与尿酸盐和骨质破坏未见明显相关性。118个痛风石存在对应的骨质破坏,13个(11%)位于手腕部,105个(89%)位于足踝部;其中关节内痛风石45个,骨内痛风石19个,软组织痛风石1个,关节内—骨内痛风石22个,关节内一软组织痛风石9个,关节内一骨内一软组织痛风石22个。在骨内痛风石、关节内一骨内痛风石,关节一软组织一骨内痛风石中,尿酸盐体积与骨质破坏体积呈明显相关(r=0.645-0.880,p≤0.001);而关节内痛风石、关节内一软组织痛风石的尿酸盐体积与骨质破坏体积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026-0.040,p=0.796-0.947)。足踝部的总尿酸盐体积与总骨质破坏体积呈中等相关(rs=0.574,p<0.001),而手腕部无明显相关性(rs=0.045,p=0.894)。结论:DECT测量尿酸盐体积与骨质破坏体积具有很好的可重复性,这种方法有希望成为在临床中评估痛风石及骨质破坏情况的有效方法。痛风石沉积的位置与骨质破坏的形成相关,以骨内痛风石的影响作用最大;尿酸盐结晶对骨质的侵蚀是痛风骨质破坏形成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