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贫困问题由来已久,贫困与扶贫也是国家和民众历来关注的重点。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贫困程度深、贫困覆盖面广,在此背景下,选择一种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而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具有发展潜力大、发展速度快、发展前景好等特点,旅游扶贫作为一种“造血式”扶贫方式,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贫困人口脱贫作用显著。随着国家扶贫攻坚主战场“重点在中西部,难点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口号的提出及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的《武陵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广大西部贫困地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以今后十年我国重点扶贫攻坚主战场的重庆渝东南武陵山片区为研究对象,以旅游乘数理论、社区参与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研究依据,以贫困人口参与为切入点,通过文献整理、发放调查问卷、个案剖析及定量分析等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该地区居民参与旅游业的情况及对旅游扶贫的认知态度进行调查统计。为进一步研究旅游扶贫效果,采用层次分析法,分别从长、短期入手构建目标层、5个准则、18个要素指标对渝东南地区旅游扶贫绩效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该地区近些年来旅游扶贫绩效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旅游扶贫工作是有成效的。(2)渝东南六区县旅游扶贫发展分层明显,尤其是秀山县旅游扶贫绩效偏低,旅游扶贫力度不够。(3)当地基础设施、旅游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等问题突出。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1)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实施旅游扶贫是实现地区脱贫的有效途径;(2)政府支持当地旅游业以生态旅游、农家乐、节庆旅游等形式开展,旅游扶贫效果明显,但农民自发与政府支持下的旅游业发展差异明显。(3)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民自身素质与参与度对旅游扶贫的影响较大,且是否参与到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对于旅游扶贫带来的效应感受有所不同。为促进渝东南地区旅游扶贫进一步发展,需突出政府主导作用,加强政府间的联动与互动;以贫困居民受益为落脚点,提高居民参与度;利用现代营销模式做好宣传,加快地区重点项目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创新旅游路线;加强旅游扶贫开发资金保障,建立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保护民俗文化与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