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降雨径流是仅次于农业面污染源的第二大面污染源,也是居民住宅小区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根据住宅小区降雨径流面源污染的特征,结合小区的规划,构建了合适的面源污染最佳管理措施(BMPs)系统,即“雨水排水沟——浅层填料生态净化床”工程性BMPs与非工程性管理措施相结合的系统;并通过试验研究了BMPs系统中浅层填料生态床对径流污染的处理效果。
试验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污染物在系统中的衰减规律;最佳停留时间和最小填料厚度地确定;复氧措施(通气管)对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住宅小区降雨径流面源污染的控制是通过影响循环中的某一个或者各个环节而使面源污染及其危害减少到最低,必须从技术、制度、管理三者统一的总体构想出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和管理为保障,以体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与周围生态环境相融共生为原则,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2)住宅小区降雨径流污染特征的分析,说明屋面径流污染程度相对较小,道路径流污染在住宅小区面源污染中占主导地位,并且对前30min的初期降雨径流进行处理可大大减少径流污染对受纳水体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住宅小区面源污染BMPs系统,并以道路径流污染为具体对象进行研究,构建了具体的“雨水排水沟——浅层填料生态净化床”工程性BMPs系统,系统中生态床的填料选用吸附性能较强的沸石和蛭石,以1∶1的比例完全均匀混合。
(3)浅层填料床处理小区降雨径流面源污染的试验研究证明:在试验提供的参数选择中,停留时间5h、填料厚度18cm、有复氧措施时,所测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显著,去除率很快趋于稳定,并以去除率上升的趋势平稳发展。对雨水的整体去除效果较好,出水中污染物浓度满足景观回用水、排放河流等控制指标。
(4)床体填料间不同部位的污染物和溶解氧的平均浓度沿纵向和垂向均递减,沿垂向递减速率较快。实际工程中,可根据此规律对床体的构造和运行参数进行适当的改变和调整,提高处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