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新浪潮三剑客之一的弗朗索瓦·特吕弗,将“电影作者论”从好莱坞导演希区柯克的电影中提取出来的同时,也正式将这一论述注入艺术电影的理论研究中。可以说,“作者论”事实上成了世界电影史上电影艺术成熟的标志之一。作者论倡导关注个人和个性,体现了对个体表达的关照,它强调的作者、主题、风格再度成为批评实践和命名理论的核心。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倡导“作者论”并将其运用到熟练地步的要数第五代导演中的张艺谋和陈凯歌。受意识形态和市场价值的导向,第五代导演对“作者电影”的探索仍表现出多变性与不稳定性。站在第五代导演的肩膀上,始终坚持对电影纯粹信仰和“编+导+演”三位一体创作的姜文,将“作者”之路走向了更远。他艺术至上的创作理念和个人话语式的创作表达使他的导演风格独树一帜。他导演的四部电影选取的都是主流大事记,但他在主流思潮和主流情绪下别开生路,通过对个别人物,也是类型人物进行叙述,探讨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和价值观取向,从而展现不一样的历史画面。这体现了他在历史背景创作下,探索“个体”体验元素的电影风格。本文运用作者电影理论,采用文本分析对姜文及其电影进行深入研究,分四个章节从不同方面来阐述其电影的影像叙事。第一章论述电影作者电影的理论来源及其诞生和内涵。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二战后存在主义风行为背景详细的论述作者电影理论的源头。并结合特吕弗和萨瑞斯的作者理论来阐述其诞生和内涵第二章结合姜文自身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分析其作者电影的形成之路。在其追求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形成了编导演三位一体的作者创造,完成了个性化与艺术化共同追求追求中的“作者”签名。第三章则讨论姜文作者电影的内涵与特征。主要体现在他用个人自由主义的表达方式对前人的叙述和主流思想进行颠覆;电影作品中饱含鲜明的个人符号和情感色彩以及充满后现代化的影像表现手法。他以主流叙事手段中不曾涉及或较少涉及的话题进行挖掘,突出人性的“真”。分别以原欲、暴力、再现和消解历史为切入点具体论述他的颠覆性。他采用怪诞的情节、独特的语言和强烈的男性主导叙事。姜文对影像段落的不平常处理,体现了他对杂耍蒙太奇的初探。他采用蒙太奇、低角度等镜头语言、大胆尝试黑白色调的画面,加上寓意深远而不失幽默夸张的对白构筑了他独特的语言应用。第四章总体概括其电影的意义和局限性。虽然姜文将艺术运用到了极致却也因艺术太高于现实而造成受众的不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像了他的受众面积和市场效应。全文围绕着作者理论,在总结各方面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试图阐释和强调在电影观念、手法上具有个人创作风格的作品不仅能展现电影本身的独特魅力,更是推动电影发展的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