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将势必为素质教育的实现提供条件与便利,素质教育对于人的培养更具多元考虑,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学习层面,而更注重对于“人”的教育和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音乐课程是最能体现美感的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建构积极的认知结构,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对于成长中的儿童的益处最为明显。实现音乐对于儿童的启迪,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是高师音乐教育的重点,也是高师音乐专业肩负的使命。钢琴课程在高师音乐课程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在高师钢琴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美感经验建构和艺术品质是关键,美学课程理论在艺术教育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探索为我们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课程评价领域内,课程美学理论对价值情感和知觉形成的美感经验被着重强调,关于教学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取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尤以艾斯纳(E.W.Esiner)为代表的美学课程理论最为显著。艾斯纳的主要研究视角就是艺术教育、课程研究以及质性研究方法,他认为教学最需要艺术性,教学的美感体验是对教育和课程的最好的理解和实践。艺术的本质在于追求美与审视美,并在这一过程中构建认知与学习技能。艾斯纳课程美学的核心在于通过教学的艺术性追求实现重构经验、追求审美情趣的价值取向。钢琴作为高师音乐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音乐课程设置的必修课,在整个高师音乐专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培养满足未来素质教育要求的音乐教师,尤其是适于承担未来一体化艺术课程实施的人才,高等师范教育承受巨大压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艺术气质和审美品质是钢琴课程的重要目标。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完美呈现钢琴课程的过程,教师的激情展示和学生的美感构建是以课程美学为框架的高师钢琴课程实践与变革的指导与标尺。当前美学课程探究方兴未艾,但在我国相关研究仍显匮乏,融于具体学科的研究就更是凤毛麟角。教育批评的本质在于引导人们真切的领悟教育客体与事件,在于让人们更理性的看待教育实践活动。因此,如何从美学课程视角,以教育批评为手段,审视当前高师钢琴课程并对未来提出指引是本研究的发起目的与研究基础。因此,本研究将采用课程美学探究的实践方法对高师钢琴课程进行研究。本研究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缘起,这是研究的前提和开端。在这一部分里,笔者首先着重从研究提出的背景、目的,该研究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加以阐述。关于研究的内容和概念的界定同样也是该部分的重点,这里笔者开列的研究内容包括:美学课程,课程评价和高师钢琴课程等。这是研究的集中面向,是本研究的具体内容所在。关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更突显出本研究现在所达到的程度和实践深度。最后关于研究的技术角度的阐述,主要包括了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第二部分是本研究的理论核心部分,对于课程美学的探究取向发端、认知维度、实践变革和价值内涵作了详实的审读和解析,同时又对于教育鉴赏和教育批评作深入评析。在课程美学探究取向溯源中阐释了课程美学探究取向的端源与多元探究范式中的课程美学崛起;在课程美学探究取向的认识维度上研究了审美化的生存追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涵。课程美学探究是认知世界的方式,课程美学探究是对于知识的认知与诠释等;在课程美学探究取向的实践沿革中主要分析了践行美学的动态之旅和课程美学探究取向的未来两个主题;在课程美学探究取向的价值内涵中从“人”是课程美学探究的核心目的,课程美学的价值目标是审美与塑造完整人格和美学课程探究的寓意是回归审美的生活与教育三个角度论述了美学课程所具备的的价值意义。对于美学的审视角度,在深入研究相关材料的前提下对于教育批评给出了较为理性的解析并对其实践维度作出评析。第三部分是对于本研究的实践对象所承载的美学特质给予必要的解读,分别审视了音乐具有的审美本质,高师音乐教育所具有的美学理论维度和高师钢琴课程所蕴含的美感意蕴与艺术性质。第四部分从艾斯纳课程美学实践的四个方面对高师钢琴课程作描述、解释、评价、主题四个面向的阐述,以某一文本呈现艾斯纳课程美学的魅力所在。第五部分课程美学视角来分析高师钢琴课程的美学特质,使教育的审美特质在高师钢琴课中得到充分的体现。高师钢琴课的美学特质是通过课程的不同方面呈现出来的,他们浸润在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建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课程的评价之中,使高师钢琴课程具有艺术的品质。首先,高师钢琴课程的课程设计以其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之美、思维之美、能力之美、演奏之美的启发为教育目的,期望通过教育实现对人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其次,从课程美学的视角重新建构了高师钢琴课程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理论课、技能课、教学课三个维度和三个维度的具体内容要求,从而为学生整体的素质提高提供教学依据。再次,从课程美学的设计和实施创造性地解读教学中存在的艺术品质,从而重新解读教学的价值。最后,以课程美学批评来呈现教育批评的维度,为以尊重教育生活的质性评价态度来解读教育的优劣提供可能。第六部分是对于课程美学探究取向与高师钢琴课程实施作出评析性的总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