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育关乎民族的延续,社会的发展,亦关乎国家的未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人口问题没有清楚地认识和足够地重视,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技术的发展,人口出生率上升,人口死亡率迅速降低并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中国的生育进入到迅猛发展的阶段,人口处于盲目增长状态。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口的迅猛增长导致资源紧张,人口、资源与环境矛盾尖锐。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逐渐认识到控制人口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计划生育逐步开展。以往的研究大多是从人口学、社会学等学科视角研究计划生育,以区域社会史方法研究计划生育的较少。本文运用社会史“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借鉴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方法,探究计划生育在山西乡村社会的实践过程及其影响。进入二十一世纪,计划生育政策为适应新时期的需求做出相应地调整,开始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因此开展山西计划生育与乡村社会的研究可以完善计划生育政策理论,同时也对山西乡村社会的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等问题有一定的现实关怀。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开展访谈,获得了较为详实的口述资料。口述史可以进入长期以来沉默、封锁的心灵的内心世界,可以避免传统历史研究中见物不见人的弊端,发掘另类的历史。具体来说,文章选取了山西一个村庄——丁村,进行了长时间的田野调查。在此基础上,以口述资料为支撑,与省、县、村三级档案文献相映证,深入理解计划生育这样一个“外嵌”的政策的实施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对于乡村社会的影响。众所周知,在集体化时代,计划经济的思维延伸至生育领域,成为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理论基础。随着集体化时代的终结,国家政权在私人生活领域逐步抽离,而计划生育政策仍然在实施,且被进一步强化。文章充分挖掘了这种延续性政策对于乡村社会民众生活的影响。更应该注意的是这种“外嵌”的政策与传统文化中“多子多福”观念产生了冲突,导致实施过程中面临着重重困境,在这样的困境中国家与村庄社会经历了长期的调适过程。倾听底层的声音,透过一个村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过程,探究集体化时代和改革开放后国家与社会的行为逻辑,探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呼唤集体主义精神的同时尊重生命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