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从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技巧逐步过渡到深刻理解语言学作品的语文素养提升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种重要性决定了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身就是一种动态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的存在,需要人们在交流对话中理解与欣赏,运用与实践。显然,这为对话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与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一理念的倡导下,不同的专家、学者、教师都在阐述着关于对话教学的理论,探寻对话教学的实践模式。然而,理论与实践通常存在着难以契合的现象:一方面,对话教学理论提倡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以“独白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强引灌输,强调对话的主体间性与理解性;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虽然已经意识到对话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但是在一些语文课堂上,依旧存在着用烦琐而累赘的提问来代替真正有价值的对话的现象;抑或是教师花费大量精力、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来设计对话过程,却只见热闹,不见对话意义的有效阐发等问题。因此,在对话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契合问题上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反思、抉择与摸索。本文试图通过个案研究法,采取文献整理与分析、课堂观察与记录、访谈教师与学生等方式探究初中语文对话教学的对话类型与实践要素,并针对实践要素中的实施问题提出相关的策略,以期为初中语文对话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提供借鉴。本文除《前言》外分为三大部分。《前言》中简略地论述了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目的与意义及研究方法等问题。第一部分是关于对话教学的思想概述,主要从对话教学的形成背景、对话教学的内涵及特点、对话教学的相关理论基础等几个方面论述。所谓对话教学是在承认对话的主体间性基础上,以语言文字为交流沟通的表现形式,以理解与意义生成为教学的实践取向,追求人的精神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它具体包括人—人对话、人—本对话等方面,其本质特征为主体间性、理解性、意义生成性。对话教学应用到语文学科,是一个从语言到文化到精神层面的螺旋上升过程。关于它的研究受到现象学理论、解释学理论、交往理论、符号互动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