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咯菌腈是瑞士先正达(Syngenta)作物保护有限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非内吸性苯基吡咯类杀菌剂,用于防治由子囊菌、核盘菌等病原菌引起的土传病害,如晚疫病、灰霉病等。尤其对因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灰霉病有显著的防治效果。目前,关于咯菌腈在番茄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以及其对作物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通过对大棚和大田的番茄与土壤喷施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后,探究咯菌腈的残留消解行为,以及分析喷施咯菌腈后是否对番茄生理生化特性和食用品质产生了影响,为以后咯菌腈在番茄中的施药剂量、施药次数、安全范围及使用准则的制定提供一些基础数据。本文建立了大棚和大田中番茄和土壤上的咯菌腈残留分析方法。用乙腈水溶液来提取番茄果实和土壤中的咯菌腈,经PSA净化剂、硅镁型吸附剂净化后,以C18反相柱为分析柱、流动相为乙腈-甲酸水溶液,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多反应监测,电喷雾为负离子源模式,定量的方式为外标法。测得在番茄果实和土壤中的咯菌腈检出限均为0.4μg·kg-1,定量限分别为1.4μg·kg-1和1.3μg·kg-1,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5.96%103.17%和88.21%106.88%,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8%4.6%和1.1%6.2%。UPLC–MS/MS法的分析时间、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均能够满足农药残留分析的各项要求。2017年在黑龙江省大棚中及2018年在黑龙江省大田中进行咯菌腈的残留消解研究试验,包括动态试验和最终残留试验。咯菌腈的最终残留试验按照安全推荐的使用剂量,分为两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设置低剂量组的咯菌腈有效剂量为108g·ha-1,高剂量组的有效剂量为216 g·ha-1。在低剂量和高剂量组中,再各设2次、3次施药组,施药间隔为7天。测定采收距末次施药间隔3、5、7天后的番茄果实和土壤中咯菌腈的残留量。结果表明,咯菌腈在番茄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行为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的模型。大棚番茄果实中咯菌腈残留消解的半衰期为40.8d,大田番茄果实中咯菌腈残留消解的半衰期为9.2 d,在大棚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23.8 d,在大田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1.4 d。采收距末次施药的第7天,测得大棚和大田的番茄果实中咯菌腈的最高残留量分别为0.032 mg·kg-1和0.085mg·kg-1,土壤中咯菌腈的的最高残留量分别为0.116 mg·kg-1和0.129 mg·kg-1。当2017年大棚和2018年大田中的番茄果实均长到成熟个体一半大小体积时,向其喷施剂量为108g·ha-1的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1次,分别在施药后2/24、1、2、3、5、7、10、14、21、28、45 d采摘番茄样品,以考察施用咯菌腈对大棚和大田番茄果实生理生化酶活性(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以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并同时测定大棚番茄和大田番茄中的水分、还原性糖、有机酸、维生素C和番茄红素等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大棚番茄和大田番茄的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以及MDA含量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来响应农药对番茄果实的处理,施药组与对照组相比,活性均比对照组显著增加。大棚番茄与大田番茄的生物酶活性含量相比,差异不显著。大棚番茄和大田番茄的食用品质指标,均没有因为生长环境、施药剂量和采样距末次施药间隔的不同而产生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