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方法研究——以千阳县城千渭园湿地公园规划为例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而城市湿地作为湿地的一大类型,和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它在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多种资源的同时,还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和景观功能。城市湿地是城市周边地区的一个生态交错地带,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加之城市湿地功能的特殊性和系统的不易恢复性,所以在城市化进程中应加强对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伦敦湿地中心、北京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成功运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保护和开发模式。而我国由于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建设时间不长,建设理论还不够完善,在城市规划与设计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本文从理论到实践,对城市湿地公园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从全新的视角——基于生态学的原理对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方法进行研究探讨。重点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通过对案例的调查研究,对湿地与城市湿地公园的内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等展开分析,包括湿地的定义、类型、功能、形态以及特征,城市湿地公园的内涵、类型及其特征,分析了湿地与城市湿地公园的关系,以期对城市湿地公园有较全面的认识。  其次,运用生态群落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理论,分析总结了城市湿地公园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以生态学的视角对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方法进行了研究,具体包括种群类型和特征,种群分布,生态因子评估,保护措施,主题定位,功能组成,景观生态结构形态等。同时通过对北京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伦敦湿地中心三个国内外优秀城市湿地公园设计案例的介绍和分析,归纳、总结其成功经验,以期对我国今后城市湿地公园的发展提供借鉴。  再次,以研究学习期间参与的规划设计项目——千阳县城千渭园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为例,对城市湿地公园进行实践性的规划研究,将提出的规划方法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建设中具体应用,起到应用验证作用。
其他文献
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很多地区都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但是在建设进程中规划不全面,开发无序,
本文对城乡统筹下新农村社区建设及新民居建设的现状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通过分析城市居住社区规划建设与借鉴国内外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案例,阐述城乡统筹发展下新农村社
钢材凭借其优良的物理特性,在当代已经成为利用率极高的建筑材料,而钢结构也已成为建筑产业发达、建筑设计水平较高国家的主导建筑结构,近些年我国的钢结构建筑也有了突飞猛
随着绿色建筑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对绿色建筑评价的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国内对绿色建筑评价的研究,从早期的绿色建筑概念的引介,到国外评价体系的介绍,再到各国评价体系的对比逐步
明清太原县城,建成于明洪武八年(1375),曾为明、清、民国太原县治地600余年,县城在晋阳古城基址上建成,明清两代下辖百余村落,其西为包括蒙山、龙山等在内的太原西山带,境内有晋水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对于人居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绿地作为塑造和改善城市景观与生态环境的最重要途径之一,日益受到
《西南山地城市生态基础理论与案例研究》是《西南山地城市(镇)规划适应性理论与方法研究》的研究脉络之一。它从历史格局、生态文化、生态景观、生态安全、生态要素五个方面
闽南侨乡的形成与发展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显示了闽南地域文化与海外侨居地文化交融的特征。近代以来,随着华侨与侨乡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华侨对于闽南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地产业正经历着一场快速而深刻的变革。其中在居住区大量建设的浪潮里,居住区品质的提升正面临着巨大考验:千篇一律的设计套路与建造模式,体现不出武汉
传统的聚落文化是我国建筑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地域文化、建筑与山水环境的依存关系均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邯郸西部山区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8处,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