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附属绿地的开放性与公共化初探——以郑州为例

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123456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对于人居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绿地作为塑造和改善城市景观与生态环境的最重要途径之一,日益受到重视。如何在现有条件下结合我国城市发展建设的实际情况,以相对较少的时间和资金投入,尽量满足城乡居民对于“绿色”的渴求,将成为我国众多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   附属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中一部分区位、质量较好的附属绿地融入到城市公共绿地体系之中,是一种系统研究与解决城市公园绿地供给不足的有效途径。本文选取郑州市局部区域的附属绿地作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域内的附属绿地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附属绿地开放性与公共化”的思考,目的在于建立以“融合”和“共生”为中心思想的城市绿色空间发展理念。   本研究首先从城市附属绿地的概念与功能出发,并通过附属绿地与建筑实体空间的布局分析;不同类型城市建设用地内附属绿地的公共化潜力分析;相关城市附属绿地情况比较分析;研究区域内附属绿地的布局结构及尺度特征分析等内容来揭示城市附属绿地在城市中的分布特点。其次,通过附属绿地公共化的目的、定位及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等内容揭示城市附属绿地公共化具有显著的城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后,结合相关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管理、控制等部分成功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以进一步探讨附属绿地公共化的指导原则、方法。   有关城市附属绿地的公共化与开放性研究,开始调查之时遭到不少单位及居民的误解,因此本文不仅要说明附属绿地其实也是城市生态、景观整体的一部分,还要让这种理念成为一种新的认识,为构建和谐的城市环境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文有关附属绿地的研究,为以后城市绿地系统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在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快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往往只注重形象空间的塑造,而忽略了听觉感官的需求。本文以海河亲水空间声景观设计为基础,提出声景观的设计流程模型及最终的
伴随着数字技术在建筑领域内的不断发展,设计方法与形态的关系在数字平台下被重新改写,在复杂性科学与参数化技术的影响下,建筑形态开始向着动态、模糊、复杂的方向发展。但是有
当今在快速的城市化推动下,城市的盲目扩张和房地产毫无节制的开发使城市的户外活动空间急剧减少,人性化社会和宜居城市的建设面临着严峻的现实考验。城市滨江公共空间作为城市
传统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使乡村文化景观、乡土建筑、农耕生活等传统元素不断消亡,乡村居民对本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因此而逐步丧失。虽然“地域”和“乡村”一直作为建筑设计领
能源问题是人们一直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被誉为21世纪最有前景的能源。在建筑的应用领域中,太阳能技术中最为成熟的是热水系统的利用,所以充分
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很多地区都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但是在建设进程中规划不全面,开发无序,
本文对城乡统筹下新农村社区建设及新民居建设的现状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通过分析城市居住社区规划建设与借鉴国内外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案例,阐述城乡统筹发展下新农村社
钢材凭借其优良的物理特性,在当代已经成为利用率极高的建筑材料,而钢结构也已成为建筑产业发达、建筑设计水平较高国家的主导建筑结构,近些年我国的钢结构建筑也有了突飞猛
随着绿色建筑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对绿色建筑评价的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国内对绿色建筑评价的研究,从早期的绿色建筑概念的引介,到国外评价体系的介绍,再到各国评价体系的对比逐步
明清太原县城,建成于明洪武八年(1375),曾为明、清、民国太原县治地600余年,县城在晋阳古城基址上建成,明清两代下辖百余村落,其西为包括蒙山、龙山等在内的太原西山带,境内有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