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是世界上三大粮食与饲料作物之一,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容易感染镰刀菌发生穗腐病,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玉米的产量和质量。目前现在针对玉米穗腐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玉米接虫、接病原菌与玉米穗腐病发病程度的关系,在玉米穗腐病发病级别与籽粒中真菌毒素含量关系的研究方面比较少。本论文从自然状态下感染镰刀菌和试验接种禾谷镰刀菌这两方面,开展玉米穗腐病的发病程度与其籽粒中真菌毒素种类、含量积累的关系研究,为防治玉米病害提供理论基础,这对我国玉米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通过研究得出了如下结果:建立玉米常见的17种真菌毒素检测方法:以QuEChERS原理为基础,采用1%甲酸的80%乙腈水溶液为提取溶剂,0.1%甲酸水溶液和乙腈为流动相,100 mg C18对提取液进行净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玉米中常见的17种真菌毒素,该方法检出限范围为(LOD)为0.1~20.0μg/kg,定量限范围为(LOQ)为0.5~50.0μg/kg,相对标准偏差为2.21%~11.34%,平均回收率为70.76%~115.14%。该方法步骤简单、准确度高、操作性强,检测成本低,适合大批量、含多种真菌毒素的玉米样品。玉米在自然条件下感病,穗腐病发病级别从1到5级时,同种玉米品种,玉米籽粒中真菌毒素积累程度随发病级别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发病级别时,每个玉米品种中毒素含量有差异。人工接种禾谷镰刀菌后,玉米中主要存在DON和ZEA两种毒素。同一品种在不同发级别下,两种真菌毒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对11个玉米品种穗腐病发病级别和真菌毒素含量之间关系研究,发现玉米穗腐病发病级别1到5级时,DON和ZEA含量与级别呈正相关性,玉米穗腐病发病级别5到9级时,DON和ZEA含量与级别呈负相关性。玉米外观并无穗腐病发病症状,玉米籽粒中也存在真菌毒素污染。现有的玉米品种审定标准仅将玉米穗腐病的发病程度作为判定标准,为了增加食品安全性,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性,应将玉米积累对真菌毒素的抗性作为玉米品种审定的判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