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朝立国于五代之后,这一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强势崛起,对宋王朝形成极大压制。与此同时,西南民族地区成为宋王朝重要的“内地边疆”。对于这一地区的有效治理,就显得尤为必要。然而,历史上的西南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和民族分布的复杂性,致使宋王朝无法采取硬性控制对其进行有效治理,因而采取了较为柔性的文化治理策略。文化治理策略主要源于中国传统的“王道”思想,宋朝在继承中国传统“王道”思想基础之上对其有所发展,逐渐形成了体系化的文化治理措施。主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以“大一统”理念为核心的政治文化治理措施,一个是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社会文化治理措施,两者共同作用,形成了系统性的效应,有效地实施了对西南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基于此,本文的研究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概括西南民族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民族分布情况。指出西南民族地区的地理环境导致民族分布呈现散居格局,西南民族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族分布格局是宋朝文化治理策略形成的基础逻辑。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西南民族地区文化治理策略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北宋中前期文化治理策略的形成和南宋时期文化治理策略的继承和发展两个方面的内容。北宋中前期,西南民族地区的“蛮乱”致使宋朝逐渐重视西南民族地区的治理问题,并最终形成了文化治理策略。南宋时期继承和发展了文化治理策略,主要继承和发展了政治文化治理策略和社会文化治理策略。第三部分从政治文化治理层面展开论述,结构性地梳理了政治文化治理措施的三个主要方面,包括封授官职中的文化治理策略、贡赐关系中的文化治理策略和政区命名中的文化治理策略,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政治文化治理策略的基本结构,是政治文化治理策略实施的基本途径;第四部分主要从社会文化治理策略层面展开论述,结构性地梳理了社会文化治理措施的三个主要方面,包括旌表活动体现的文化治理策略、蕃学教育体现的文化治理策略和信仰改造体现的文化治理策略,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社会文化治理策略的基本结构,是社会文化治理措施实施的基本途径。总体而言,宋朝在西南民族地区实施的文化治理策略效果非常明显,一方面维持了西南民族地区的大体稳定,有效缓和了西南地区的民族矛盾,避免了西南民族地区开发过程中的恶性冲突,在长时期内维持了西南民族地区的和平稳定。另一方面,提高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推动了汉文化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同时,文化治理策略也为元明清时期土司制度的推行提供了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