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鸡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病病原引起鸡的一种较为常见的传染病,经卵传递,消化道、呼吸道、肠道均可感染。以急性化脓性和出血性败血症为特征,或呈慢性或隐性经过。本病雏鸡发病率高,感染的雏鸡多在孵出后几天才出现明显症状,7~10d后雏鸡群内病雏逐渐增多,在第2、3周达到高峰。鸡沙门氏菌病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可导致成年鸡的生产性能下降,种蛋的孵化率降低,对养鸡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种鸡养殖企业为控制沙门氏菌病的发生,常常采用定期投喂有效抗菌药物的方法,致使沙门氏菌的耐药性出现持续增长的趋势,特别是沙门氏菌多重耐药的不断出现及药物残留问题,已经成为公共卫生和农产品安全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对来自保定某蛋种鸡场的疑似为鸡沙门氏菌病的雏鸡病料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沙门氏菌耐药性的研究。将肝脏中的病料在普通琼脂培养基和SS琼脂培养基上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并在八种生化试验管中37℃、24h培养,分离到一株疑似鸡白痢沙门氏菌的菌株。根据Gene Bank已公布的鸡白痢沙门氏菌flic基因序列,及沙门氏菌invA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按试剂盒说明提取菌液的基因组进行鸡白痢沙门氏菌的扩增,得到与预期大小一致的目的片段,证实此菌为鸡沙门氏菌。用9种药敏纸片对10株沙门氏菌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采用Kirby-Bauer法检测10株分离菌对9种抗菌药的敏感性。10株分离株对9种药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分离菌对红霉素和青霉素的耐药率高达100%,对阿奇霉素、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头孢唑啉的耐药率分别为72.46%、63.6%、60.6%、57.6%,对四环素和阿米卡星较为敏感。将分离到的菌株按照细菌增菌培养程序进行增菌培养,取隔夜摇好的菌液用甲醛溶液灭活后,按1:1比例混合,加入油佐剂乳化制成沙门氏菌油乳剂灭活疫苗,并对疫苗的安全性、稳定性及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研究。此外为了进一步对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研究,将1日龄的雏鸡分为A、B、C、D4组,每组25只,分别隔离饲养。将配制好的疫苗皮下注于1日龄的B、C两组雏鸡,每只鸡0.5ml。之后分别对4日龄的A组和B组攻毒,肌肉注射1个致死量(MLD)培养菌液。于免疫后7、14、21、28、35d采血扑杀颈静脉无菌采血0.1ml/只,每次采血5份做凝集试验并观察鸡只死亡情况。免疫后的雏鸡精神状况良好,注射部位无异常变化,疫苗吸收良好,该疫苗安全可靠。雏鸡于免疫后7天抗体水平开始升高,免疫后30天左右的时候抗体水平接近最大,没有注射疫苗的A组在7天以后全部死亡。制备的鸡沙门氏菌灭活疫苗,通过安全性试验、攻毒试验和免疫保护试验结果证实,该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