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皮给药能够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脏首过效应及肠胃的灭活作用,具有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延长作用时间、加强患者用药依从性和用药安全方便等优点,因此,经皮给药制剂(简称TDDS)是一种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的给药方式。TDDS是一个涉及到压敏胶基质、药物和促透剂的复杂体系,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方法来合理协调压敏胶、药物及促透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TDDS与皮肤的相容性和药物的经皮渗透。本文将静电纺丝技术引入到TDDS设计中来优化TDDS的结构与性能。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有效地改善了醋酸纤维素(CA)溶液的电纺性能,并成功地将布洛芬(IBU)负载在CA/PVP混合电纺丝中。利用DSC及XRD方法分析了药物在电纺丝基质中的分散状态,结果表明IBU以“无定形态”分散在电纺丝基质中。FTIR研究结果证明IBU与电纺丝基质间存在氢键作用。纳米电纺丝的结构特征及药物分子与电纺丝基质间的氢键作用提高了IBU分子与电纺丝基质间的相容性,从而有效地抑制了IBU从基质中结晶析出。电纺丝基质中以分子状态分布的高浓度的IBU,赋予了载有IBU的电纺丝基质良好的药物释放及促进药物经皮渗透的功能。利用电纺丝这种优良的结晶抑制能力,将负载IBU的电纺丝膜与PVP/PVA共混压敏胶组合制备出了一种新型的Drug-in-fibers贴片。由于IBU及促透剂被包覆在电纺丝内,避免了促透剂对压敏胶粘附性能的影响,提高了贴片的性能。但由于电纺丝和压敏胶的双重阻碍作用,Drug-in-fibers贴片中IBU的释放速率较低。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我们在Drug-in-fibers的压敏胶层里加入一定量的IBU,在不影响压敏胶粘附性能基础上,有效提高了药物的释放及经皮渗透速率,获得了一种兼具Drug-in-adhesive贴片快速释药特点及Drug-in-fibers贴片优良稳定性的Drug-in-adhesive/fibers贴片。为了提高经皮贴片的透气性及拒水性,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一种具有透气拒水性能的非均质的HPSA-PVP/c-PVA复合膜。这种复合膜在提高贴片透气性的同时还能提高贴片的防水性,使得在贴片贴敷位点产生的汗液可以迅速排出,适用于经皮给药贴剂中应用。将IBU负载在该复合膜的电纺丝内,DSC和XRD研究发现,复合膜能长时间地抑制IBU从电纺丝基质中结晶析出。此外,HPSA-PVP/c-PVA复合膜的HPSA-PVP侧还保持了较好的皮肤粘附性。因此,HPSA-PVP/c-PVA复合膜集载药并抑制药物结晶、防水、透气和较好的皮肤粘附性多种功能为一体,为新型经皮给药贴剂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本文还采用同轴共纺技术,提供了一种负载强结晶性药物的解决方案。以青蒿素(ART)为模型药物,研究了电纺丝抑制ART结晶的效果。由于ART本身具有较强的结晶性,普通的电纺丝很难抑制其结晶。本文以CA在丙酮和N,N-二甲基乙酰胺(DMAc)混合溶剂的溶液(15wt%)为芯层,以15wt%的PVP/乙醇溶液为壳层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电纺丝。TEM证明电纺丝具有类似“铅笔”的同芯结构。由于ART负载在电纺丝的芯层中,其结晶性在同轴电纺丝的双层结构中得以有效地抑制。体外释放实验结果表明,载药电纺丝膜通过基质溶蚀和扩散方式,可缓慢连续地释放ART。体外经皮渗透实验结果也表明“核-壳”结构的电纺丝提高了ART的经皮渗透效果。上述静电纺丝技术在经皮给药体系中的应用研究,证明了电纺丝在经皮给药系统的结构优化与性能调控上具有较好的功能性和应用价值。本文中这些研究结果为提高经皮贴片各组分间相容性及贴片的透气性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开发新型的透皮贴片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