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大地震是典型的突发事件。在山地型特大地震极重灾区以及周边区域,地震产生的次生灾害与区域经济社会和自然系统中的各类要素相互耦合,形成了复杂、持续性作用的衍生效应。在应急管理各环节和恢复发展各阶段,衍生效应催生和演化出一系列突出问题,对区域灾害应急响应及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挑战。区域韧性是评价区域应急处置和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之一。它强调区域系统内经济社会各要素有效集成,承载衍生效应的外部冲击,实现逐步吸收、抵御、恢复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山地型特大地震衍生效应下的区域韧性及演化,对灾后应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山地型特大地震衍生效应及区域韧性均具有时空特性,在特大地震发生后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区域呈现出差异化的特征。针对山地型特大地震的衍生效应与区域韧性特征,地质工程、应急管理和公共管理等领域学者对灾害链和区域恢复重建等开展了丰富的研究。但是,现有研究针对山地型特大地震衍生效应对区域韧性作用机理的研究相对较少,导致在灾后应急管理和经济社会重建中,对地震衍生效应下的区域韧性的作用认识不足,从而影响了这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山地型特大地震衍生效应与区域韧性的融合研究,分析衍生效应对区域韧性的作用机理,以极重灾区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数据为基础,从时间和空间的层次量化并研究衍生效应作用下的区域韧性及其动态演化,进而提出区域韧性发展的可持续策略。本研究是将极重灾区区域视为系统,区域韧性视为系统的功能,将区域可持续发展视为系统发展的目标,通过案例研究和实证分析,剖析区域韧性动态演化过程,研究逻辑、思路与本质都属于管理问题。首先,我们研究山地型特大地震衍生效应对区域韧性的作用机理。以汶川特大地震为例,根据区域在灾害应对、灾后重建及持续发展各个阶段的实例,分析衍生效应作用下区域韧性表征。基于上述山地型特大地震衍生效应下的区域韧性案例,提取衍生效应对区域韧性的作用路径。其次,我们构建山地型特大地震衍生效应下的区域韧性评价体系。界定山地型特大地震的研究区域并确定研究对象。引入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投入-产出”效率作为区域韧性的度量,构建韧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DEA-Malmquist模型开展区域韧性量化研究。最后,量化分析山地型特大地震衍生效应下的区域韧性时空演化特征。通过对重大灾害发生后,灾害治理和重建的投入与综合产出的效率分析,刻画区域韧性的动态变化,获取灾区重建中不同区域在不同阶段的区域韧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们针对量化分析中的典型区域韧性演化进行实例分析,提出灾后重建与韧性培育的可持续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山地型特大地震衍生效应存在时空复杂性,对区域韧性的作用路径呈现出直线、链式和闭环等特征。量化分析显示,2008年地震以来,极重灾区整体的区域韧性从2011年起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但提升速度逐渐放缓,需要长期的韧性培育。衍生效应作用下的区域韧性演化呈现出时空差异,表现在10个极重灾区县(市)中,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的县(市)整体表现出相对更好的韧性水平,适应衍生效应的能力更强,灾后恢复能力更好。而断裂带和流域叠加影响的部分区域持续遭受继发灾害导致区域韧性极端脆弱。针对上述区域韧性的动态分析结论,我们提出从科学避灾缓冲持续灾害冲击、实现灾害治理与区域发展的协同减少韧性波动、增强适应水平实现韧性积极反馈等三个方面分类培育不同作用机理下的区域韧性,提升具有差异化和区域自身特点的韧性发展能力。本文研究基于地震灾后重建的案例与数据,运用定性与量化分析方法,研究特大地震衍生效应作用下的区域韧性演化规律,获取不同尺度下的区域韧性演化特征,提出了针对性的区域韧性提升策略。本研究融合了山地型特大地震衍生效应与区域韧性,弥补了当前研究的不足。研究结果对当前应急处置与灾后重建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重特大自然灾害应对和重建、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储备。